安农学子三下乡:聚焦精准扶贫,探访双土镇脱贫之路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刘勋碧 钟富超 石皓晨 安徽农业大学“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记忆”实践团成员经过一路奔波,来到了云阳县双土镇,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调研,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这个小乡镇的脱贫之法。
精准扶贫政策各项措施落实到户
双土镇的贫困户有1156户,人数有4095人,为了确保在扶贫工作上不掉一人,将农村的扶贫工作做到位,帮助每一个贫困家庭摘掉“贫困”的帽子。双土镇的镇党委、政府下足了功夫开创了扶贫的新路径,以强化创业为主,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发挥的淋漓尽致。双土镇的村民朱万民就是这一政策下的一位利益既得者,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帮扶下,他学会了养殖方法在家里养了200余只羊,朱万民告诉实践团的成员们,“年底我要靠这些羊实现脱贫的梦想。”像朱万民这样的例子在双士镇数不胜数,有政府出政策,贫困户出人,通过创业与就业的方式来实现脱贫的梦想。
实践团成员到户和居民进行洽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勋碧 摄
为了不落下一户贫困户,村干部三次下村入户,进行拉网式的摸底排查,真正的做到村不漏组、户不漏人,通过对村户按照住房条件、生产资料、劳动能力、教育支出和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一一排序,全镇通过这次的摸排搜集录入了贫困户信息达到了10000多条,并建立了健全的扶贫信息网络。朱万民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今年比去年多赚了5000块钱,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农民谚语:要致富就要先修路
在营鹤村有一个叫王旭兵的,他在营鹤村生活了20余年,后来去大城市读了大学,在见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他的回归打破了大众人眼中对外出学习后就要留在大城市发展的认知。他回到村子里后将自己学到的果树栽培技术教给家里人,帮助家里人致富。他告诉实践团的成员们,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下雨天,下雨天随处可见的水坑,泥泞的道路让人寸步难行,路都不好走还怎么致富?现在好了村里通了公路,自家卖的梨有很多人直接开车来家里采摘,所以说“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铁打的定律,道路通了经济自然也就起来了。
实践团成员在工地上和当地工人进行交流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勋碧 摄
解决就业问题才是硬道理
营鹤村的代理主任李崇高在做营鹤村代理主任之前,他当过货郎,做过砖匠,后来自己通过自学学习了一些建筑知识,就去外地从事建筑行业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也在外面闯出了一片天地。作为土生土长的营鹤村村民,李崇高一直都心系着营鹤村,2017年年底李崇高毅然的放弃了在外面的高收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营鹤村。
看着满是杂草丛生的田间,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民总是对土地有着不可说的深厚感情,他看着被弃的田间,他觉的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2018年在双士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李崇高将当地的农业开发公司、种植大户和村级专业合作社资源进行整合,注册成立了元阳县高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李崇高的企业员工几乎都是附近的村民,每人的每日务工收入约在80元/天,年人均务工工资近万元,他的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安置点的群众就业需求,同时还能进一步的向坪东、营鹤乃至周边村镇辐射,让搬迁的贫困户真正的实现安居乐业。
实践团成员实地观察黄花加工厂和易地扶贫搬迁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勋碧 摄
现在的营鹤村没有了破旧矮房,一栋栋美观大方的住宅楼鳞次栉比的排列着,村道整洁平台,车辆停放有序,学校、医院、快递代收点、便民服务中心、菜市场等配套设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营鹤村村民们说,“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崭新的楼房,现在房子大了,生活也便利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也不用再外出打工了,一家人在一起老老小小的也都能照顾到,再也不用忍受亲人分离之苦了。”一提到现如今营鹤村的变化,这里的村民们没有一个不叫好的,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的。
实践团成员在集市上和市民进行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勋碧 摄
实践团的成员在参观完双士镇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绿色宜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处处都洋溢着新农村的气象,居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2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