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也不能阻挡安徽师范大学学子社会实践的脚步。身为师大的一份子,在今年暑假,自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语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以调研的形式亲身走进人们口中的乡音。而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人们口中的乡音正在渐渐消失。为了唤起人们对于乡音的记忆,我前往合肥市的市辖区,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了采访。
陈萍:要让乡音“活”起来
今年52岁的陈萍,已经在合肥生活了几十年的时间了。买菜回来的她得知我正在进行调研,十分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歇息一会,并主动接受采访。“丈夫的弟弟叫小叔子;丈夫的姐姐叫大姑子,丈夫的妹妹叫小姑子。”在和陈萍阿姨的交谈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关于姻亲亲属的称谓,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待到采访结束之时,陈萍阿姨动情地告诉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很少能从年轻人的口中听到乡音了,想让乡音可以流传下去,不仅仅是给后辈留下文字的资料,更要教给他们说,教给他们用,只有这样,这些方言才可以“活”起来,才可以流传。
听完陈萍阿姨的这一番话,我一时间感慨万分,不禁开始问我自己有多久没有使用过方言称呼自己的亲属了。我这才意识到,方言真的在渐渐消失在我们年轻一辈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普通话的推行,方言早已失去从前重要的位置,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在追求普通话最大程度的推行的同时,乡言的地位一次次受到挑战,在人们的眼中渐行渐远。正如陈萍阿姨所说,只有在生活中去使用乡音,才能让乡音永远“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以方言相互称呼,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听到自己熟悉的方言,是对于自己沧桑的心灵最大的慰藉;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以方言称呼他人尤其是长辈,传承了中华民族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普通话不能带给我们的感受。推行普通话,并不是代表日常中无时不刻地使用普通话,也绝不是完全地取代方言的地位,只有两者并行,才可以大放异彩。
在这个越来越讲求标准统一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涌现也给方言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安徽科大讯飞自2017年10月便开始发起方言保护计划,以智能语音加速推动方言的保护,这不仅仅给人工智能增添了一份人间温情,更是为我们的世界留下更加多样的乡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健:最是乡音有韵味
“不好意思啊,你在这里等了很久了吧,最近在做兼职,还让你大中午的过来找我。”一见面,王健就给我带来了一种礼貌谦逊的感觉,顿时缓解了我刚才在等待中紧张的感觉。王健还十分热情,对于自己的合肥话也有着十足的自信,告诉我自己的合肥话水平早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十级”水平。
母亲姐妹之子多称为“老表”;自己的父亲称为“大”;自己的母亲称为“妈姨”;自己的爷爷称为“爹爹”……这些亲属称谓不仅仅是形式与普通话不同,更多地在语音方面富有特色。王健声称,尽管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较多,但还是“乡音最有味道”。有人说,庐州之美在于平仄分明的江淮官话中,这绝不是夸张的一句话。相比于普通话,方言的音韵变化更加多样,更加丰富,说起来自然有韵味些。同时,方言在某些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在它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风俗与习惯,这些也让方言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些熟悉的口音已经成为一个种子深埋在人们的心中,它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最终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承载人们之间的感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2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