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江阴7月31日电(通讯员钱君茹、刘屹宁、汤茜婷)
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青山埋忠骨——家乡革命精神的传承”团队四名成员前往江阴市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考察活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一重要概念,而弘扬革命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正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苏州大学文学院“‘青山埋忠骨’——家乡革命精神的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旨在通过线下实地考察、线上问卷调查两者相结合的实践形式,了解云南、广西、河南、江苏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烈士陵园的背景、历史、具体情况以及革命烈士精神的人民普及程度,宣传并弘扬革命烈士精神,推动革命烈士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更好的传承。
7月24日,团队中江阴地区的成员对江阴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线下参观实践活动,团队其他成员则通过线上学习、观看照片与视频分享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本次活动的共同参与。在阅读了充分的相关资料后,成员按照团队预定的计划,对江阴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实践活动。
上午九点,团队成员准时在陵园门口集合,对江阴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走进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和绿树簇拥着的一块巨石,上面篆刻着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9个大字。成员将此全景进行了拍摄,并感到其修建的很好。
前行数米,是一泓长方形的水池,荷花在此僧开音,由于”荷”与“合”,“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这正映衬着水池旁石碑上书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来此陵园参观的人们都保持一颗属于华夏民族的赤子之心。
接着,小组成员来到了水池东西两侧是55米长的壁刻长廊,这里汇集了江阴书法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咏颂江阴的诗词碑文。长廊里还有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展,还列出了当年的捐赠单位与人员,有烈士家属,也有学校组织捐赠,社会各界人士都出了一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榜样,让人们懂得感恩,要发挥自己的所长,做出能力范围以内的贡献,这是穿越时空的一次感动,数年前的举动让今人依旧觉得温暖。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他们的热血传递到了每一个人心中。
拾级而上,东侧是11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1997年4月开馆展出,一组由“中共六大代表”蒋云、朱松寿、钱振标、茅学勤、陈叔璇五烈士组成的群雕,栩栩如生。馆内陈列着727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展出的300多张照片和大量烈士的遗物最直观、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地展现烈士英雄事迹。西侧是1100平方米的渡江战役纪念馆,1999年4月开馆展出,馆内陈列着165件革命文物、211幅图片,生动翔实地反映了渡江的整个过程,通过声、光、电现代布馆手段再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再北上若干个台阶,是一片可容纳数千人瞻仰的平台,平台的中央,耸立着由3叶帆形建筑组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组成了江阴革命烈士陵园的主要象征。
结束了对江阴革命烈士陵园的参观活动后,下午六点,团队在线上对这一天的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成员们通过一天的实践学习,同时在与工作人员的谈话中得知,烈士陵园平常的客流量并不少,不单单是学校、企业组织的参观,一些住的不远的当地人也常常来,可见在当今,烈士陵园还是有一定关注度的。疫情使得陵园在管理上发生改变,为了减少人群聚集,陵园目前只允许少量的本地人进入,一方面者保证了安全,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陵园十分冷清,但对于陵园的日常清洁工作仍是兢兢业业,毫不懈怠。此次实践是团队调研活动中线下
活动的最后一笔,至此团队成员将对之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体的整理和分析,希望能为家乡烈士精神的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4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