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屋建瓴发展之势的科技文明时代中,千百年来经过岁月淬炼与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经历式微、缺失甚至湮灭的现实过程。纵如此,仍有人秉承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初心,坚守着千百年传下来的历史遗存。
以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顺应担当时代责任的思想潮流、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思想和助力传统文化老区建设为目的,8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探寻客家遗存实践队前往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并针对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姑田大龙”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图为客家遗存实践队部分队员在姑田华氏祠堂门前合影。
展馆讲解员说道:“姑田大龙龙头,顶上写一王字。口含一红珠,里面有灯,便于晚上点亮彩龙, 最初龙头没这么大,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形成定制,高2.4米,长7米,龙珠直径为80cm,它体现了姑田的四个特色,龙身由竹子制作,当地森林覆盖率较高,用于制造的毛竹多为就地取材,用当地生产的宣纸作为“龙皮“。闸口处有绘画书法,体现当地书法文化的昌盛。”
我们了解到,龙身每次游龙后的第二天就烧掉,龙头龙尾保留,抬回祠堂,也是,多大的祠堂也不可能放大下整条大龙。
图为1:1实景展出的龙头。
从采访中我们得知,在2012年元宵节,为向世界传播姑田游大龙这一古老、传统、客家文化的精神和风采,姑田大龙挑战世界最长游(龙)行花车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
图为2012年元宵节姑田大龙游龙景观,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讲解员说道:“大龙还成为内陆与台湾交流的名片,当时所有扎大龙的师傅、工具、竹子、纸都运往台湾,师傅现场扎制,现场游大龙”。
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姑田游大龙的流程,大龙制作好了后就要进行祭龙仪式,用鱼鸡猪祭龙。把猪血洒在龙头上,而且还要读一些祭文,经过了这些仪式之后,这个大龙就赋予了灵性。上面有一条条龙须,游龙的时候要派人把龙须保护好,因为传说要是有人把它拔了一根回家,那么家里很快就可以添丁了,所以很多人会去拔龙须,需要人护送。
图为祭龙过程。图片来源:2017年正月15姑田游龙。
图为前面老者举神牌引领龙头出祠堂。图片来源:2017年正月姑田游龙。
图为举着纸灯的小孩子。这些小孩子是要走在大龙的前面的。图片来源:2017年姑田元宵游龙。
讲解员说道:“家户户出的龙腰,需要好几个壮汉抬起,姑田游大龙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每年此时,家家户户都呼朋唤友,请大家一起抬龙,体现姑田客家镇的特点,即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人们借这一活动增进亲友间的感情。每一节龙板都有一个口,龙腰间相互串联,这体现当地注重团结的精神”。
图为几节龙身准备串联。图片来源:2017年姑田元宵游龙。
讲解员继续说道:“大龙的尾巴有一个典故。根据传说,龙尾和龙身连在一起就会因为太栩栩如生而惹怒老天,老天就会兴风作雨。有一年连上去之后就被雷给劈断了,所以龙尾与龙身分离就变成了我们的传统”。
图为与龙身分离的龙尾。图片来源:2017年姑田元宵游龙。
走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为顺应当前“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当地村委书记回应,要对游龙过程中的放鞭炮污染环境问题做出适当改变,例如使用电子炮,这样更有利于姑田大龙的传承。针对大龙制作手艺繁杂的问题,目前已经培养了许多会制作大龙的年轻人,解决了制作大龙手艺无人传承的困境。当地负责人还通过互联网,微信,电视台等方式进行网络宣传。
图为当地村委书记向我们讲述姑田大龙的历史和现状。
从采访中我们得知,名扬四海的姑田大龙,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以其形体之大,绵延之长,工艺之美,参加人数之多,程序步骤之繁,行游时间之久,客家传统之古,堪称天下第一。
图为姑田大龙的游龙流程。
根据这次走访,我们得知,当地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还是十分重视的。我们也希望,“姑田大龙”这项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在了解完“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后,客家文化实践队继续前往姑田镇另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生产地进行走访调查。
图为连史纸传习中心。
在美玉堂连史纸作坊与传习中心,我们队员对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先生进行了采访。
图为邓金坤先生向实践队员讲述连史纸的发展。
邓金坤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客家文化的闪光点,他说:“客家可以区别于中原地区,一般在于工艺和工具上。客家人在工艺和工具方面,擅于改进。造纸方面有两个地方可以体现中原和客家的区别。一个是捞纸法,我们姑田的捞纸法和安徽宣纸是类似的。在中国,姑田镇的捞纸法和安徽的是一样的。在工具上,我18年到中科大学习时,到了红星宣纸去参观,去参观时,发现它的纸背是用石灰抹的,他们的副总介绍说:“我们的宣纸背面是用石灰抹的。”我问:“这怎么会开裂的?”他说:“我们用半年就没用了。”我说:“我们的三合土用二十年都没事。”他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傻眼了,不太相信。因为他们那个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的只是省级的。所以我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们客家,是善于去改进这些东西的,在工艺、工具上,都会去改进“。
实践队员问到有关于连史纸创新的问题,邓金坤先生回答道:“我们现在通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开展一些学生的研学活动,把我们连城的雕版印刷、造纸、游大龙这三个项目,结合在一起,作为体验的项目。这是我们创新的一个点,我们从16年就开始开展研学活动了。我们的这个非遗呢,就成为了一个时尚的东西。以后我们还要融入更多生活的元素,让合时代节奏,让小朋友来体验时,更有兴趣和体会,从而使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邓金坤先生表示,在如今电商平台活跃、互联网发达的年代,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机,为连史纸创建了网上营业店,为连史纸销往更远、更多提供平台。邓金坤先生也积极配合各大电视台的取景拍摄,并在早期创立公众号与官方微博,为美玉堂连史纸的宣传作出极大努力与贡献。并且,美玉堂连史纸从古至今保持着高度的制作水平与精良质量,“不可降低品质以迎合只需要三流品质的商家”。由于连史纸销往图书馆、高等学府、私人收藏家和篆刻家等往往对品质有高度要求的卖家,且用于文物修复、篆刻印写的不在少数,这些都是使传承人坚守连史纸精良品质的客观原因。
图为一连史纸制作师傅正在捞纸。
图为一连史纸制作师傅正在培纸。
在保留纸质不变的前提下,科技的发展也创新了连史纸的制作方式,如改变古代水车供电等,为纸的制作提供了便利。可见,纵然沧海桑田,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尚存,便不会让优秀传统文化湮灭。努力解决主要矛盾,实事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传承、发展、创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便得以熠熠生辉,助中华文明万丈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2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