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8月20日电(通讯员 马思敏)7月29日,为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积极参与高校学生暑期“云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新三农”调研队以“线上团队会议+线下队员实践”的全新模式,开展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调研队成员以“深入实践基地,了解三农状况”为目标,同时提升队员“科学调研、兴趣拓展、观察思考、沟通合作”等能力水平。
坚持实践,终获硕果
7月29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新三农”调研队队员马思敏赴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灵地镇无花果种植基地进行调研,为了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状况,队员马思敏向基地负责人许吉桂先生进行采访,负责人了解队员赴基地目的情况后,对马思敏表示热烈欢迎,并积极介绍基地现状。从许吉桂先生讲述过程中,队员马思敏了解到,当地果蔬种植、花卉种植均为近几年才发展的新型产业,故而产业发展极为不成熟,为了后期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基地,许先生立志将无花果种植方式、培育方法等研究透彻,他与合作伙伴一起,种植了三年的无花果,并记录、比对每一种种植方式、培育方法以及采摘时间的效果,最终得到满意的研究答案,才得以开展大面积无花果种植。
在之后的无花果基地建设中,许先生又将新鲜采摘的无花果挑选出来,并向队员马思敏介绍三种品尝无花果的方式:第一种,直接从头大处咬下去;第二种,沿柄掰开,剥去皮;第三种,一手托着无花果底部,另一手用力往下拍,将无花果拍碎。三种方式虽然都是品尝无花果,但是却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滋味。
经许先生介绍,除了此地有种植无花果外,在清流县的另一个镇还有一处无花果种植基地,那里的规模更大,在那还有烘烤厂,如果无花果过度成熟,无法直接出售,便会制成无花果果干,这样便降低了无花果的损失。
图为马思敏受邀品尝无花果果干。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思敏 供图
虽谓无花,恰似有花
国家有号召,人民有响应!无花果基地也不例外,基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打造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双赢模式。因此,虽然无花果名为无花之果,却也是一朵最艳丽的 “花”。无花果基地的建成,带动附近中青年龄层的就业,他们可学习使用半智能农用设备,如拖拉机,除草机,翻土机,电动喷洒机等。而妇女们便可参与基地无花果果实的采摘、清洗、挑选与包装。“智能农用设备的引入,不仅节省人力与时间,还能让不能付出大量劳力的中年年龄段参与进来。”负责人许吉桂先生如是说。
图为工作人员示范设备使用方法。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思敏 供图
无花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带动附近部分年龄层的就业,让滞留劳动力得到利用的同时,也使基地得到发展与扩张,更让中年人群看到自己的劳动价值。据了解,半智能化农用设备的使用,其实还是存在难度的,比起全智能自动化设备,半智能化设备的效率与人力成本方面依旧存在不足。据许吉桂先生解释,现在基地正处于发展初期,资金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全智能设备的引入,且全自动化智能农用设备在当地并不常见甚至从未见过,那基地势必需要承担一大笔技术人员培训费用。而目前对于初建成的无花果基地来说,还不具有承担这一大笔培训费用的能力。
图为队员亲自体验使用设备。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思敏 供图
农业智能,亟待发展
在无花果基地调研结束后,队员马思敏又赴往福建省清流县灵地镇小型葡萄棚种植地进行走访。到达葡萄棚之时,棚主正拿着传统耕作工具——锄头为葡萄根进行松土。在对葡萄棚棚主的采访中,队员了解到,此葡萄棚种植面积小,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而作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民,根本无法拿出大量的时间顾及葡萄棚,只能暂时荒废,待空余时间才能到葡萄棚了解棚内近期情况,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培土、施肥、除草等等。由于葡萄棚规模过小,收入本就不高,而当下智能农用设备价格高昂,小型农户无能力承担购买费用。但棚主黄炳根先生却说,在今后有可能舍弃水稻农田,再承包一些周边的农田,扩张葡萄棚,届时便可尝试引进专业的自动化智能农用设备。同时,负责人也表明,设备的资金预算、市场行情等诸多情况都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图为队员观察棚内情况。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思敏 供图
体验不同,感悟收获
队员马思敏在无花果基地展开果蔬行业智能农用设备的调查,并且在基地负责人的示范指导下也亲自进行农用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队员马思敏通过亲身试验传统农用设备感悟传统农业生产的实际难点所在。
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调研基地附近的普通农户农业生产上智能农用设备使用情况。同时也了解到小型家庭用户在无花果的种植知识、营养功效、保存运输等方面的相关行业知识。农业种植离不开知识与科研,作为生物专业的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入农业基层,掌握农业发展最新状况,将内化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外化的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5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