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支教前三天,要跟我的小朋友们联系,带着一些紧张还有一丝丝忐忑,挨个添加两个小朋友的微信。
但是事情却不像想象中那样尽如人愿,添加第一个小朋友时还算顺利,虽然在添加之后的交流出现一些问题,毕竟年龄差距存在较大差距,代沟必然是有的,但是这些问题在这个需要学习着跟不同的人交流的社会并不算问题;最让我对支教生活感到忧心忡忡的还是添加第二个小朋友的过程,连续三天,从微信到QQ再到钉钉,多次询问小朋友的同学和班主任姐姐,最后无奈之下给家长打电话,语言却不通,无法正常交流,最后只有小朋友父亲的几句遗憾抱歉和电话里小朋友不耐烦的呼喊,最终也没能找到小朋友,只好给唯一的一个小朋友上课。
开始上课前一两天,跟小朋友的互动非常僵硬,提问得不到回应,浪费了课堂上很多时间,一部分是因为我自身对与小朋友相处比较生疏的缘故,另一部分也有和小朋友不太熟悉的原因,小朋友始终无法对我敞开心扉,一度有些尴尬。
我只好从跟我一起支教的同学身上取经,我看到了同学们在群聊里发的上课截图,我想要尝试着学习同学们与小朋友上课的方式:打开麦克风,打开视频对话;然而最令我感到棘手的是,这个改进的过程不像电脑编程那样,哪里错改哪里,改善效果显著,反而呈现效果很缓慢且不显著,确实让我感到有些苦恼,但也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感受到了老师的心情。从前不理解老师,为什么对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回应会那样重视,为什么会因为我们没有积极回应老师而生气,直到这一刻之前,我还总认为没有互动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样可以继续进行,何必让自己生那么大的气。
但是当自己担起了为小朋友传授知识的这一份责任的时候,当我得不到小朋友的回应,我终于感受到一种无力感,自己这一边在努力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一个知识点尽量向小朋友解释清楚,让小朋友能够透彻地理解,而小朋友反应平平,甚至连一句“我懂了”或者“我这个地方有点不太懂……”都没有,对面静得似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够准确地传过来,就算偶尔一句迟疑的“嗯”也能够让我放松一大口气,这个时候我简直觉得小朋友的声音是最能让我感到开心的声音了。
但是出于老师的心理和责任,我还是对小朋友这句迟来的犹犹豫豫的“懂了”感到有些怀疑,不知道小朋友是否把我所讲的知识和技巧真正领悟,是否能够真正将它们熟练应用于题目中,各种担心和犹豫包围着我,我重复地问着小朋友同样的问题——“小朋友,懂了吗”“真的懂了吗”“老师这样讲,能懂多少”“真的会用了吗”,莫名变成了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家长的样子,还好小朋友对这个絮絮叨叨的老师包容度比较大,如果换成我自己,对着自己絮絮叨叨的家长,我又要发无名脾气了。
当然,后来的几天,随着我们一天天熟悉,上课过程越来越熟练,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虽然上课时间拉长了一些,但是我们讲课交流的效率却没有降低,讲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化。最令我欣慰的是,在课程中间进行课程反馈调查收集的时候,我在询问小朋友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和意见时,小朋友的一句“我感觉收获很大,我学会了很多,以前不会的现在也会了”,这样简简单单的、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却让人倍感温暖,这样的一句话,终于让我感到这个假期的付出是值得的。
尽管每天要在打七个小时的暑假工之后匆匆忙忙赶回家准备整理备课内容,然后上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课,给小朋友布置第二天的作业,再制作整理上课反馈表,之后重新看一遍录屏,截下合适的图发送给负责宣传的队员,看一看自己的上课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最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上课截图进行打卡,终于可以去吃饭了。感觉自己忙碌的一天结束了,这也是自己一天成就感爆棚的时刻。成就感往往和付出的辛劳是相伴相生的,想收获耀眼的成就,却恐惧过程的劳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