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过了一个学期后 ,终于迎来了暑假。而这个暑假,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三下乡”活动。不过,这次实践活动的形式却十分特殊。
“三下乡”实践活动,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师兄师姐或者是老师们提起。对此我还是感到比较好奇,这会是怎样的体验。本着试试看的心态,刚开始,我加入了一个实地下乡支教的实践队伍,本来计划着可以进行线下支教活动。但最终还是计划有变,我们询问了当地的老师能否进行下乡支教活动,老师给的回应是: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暂时无法得到上级对下乡支教活动的许可。因此我们今年的实践活动就转为了线上的活动。
在组成实践小队之后,首先要确定好队伍的目标。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在众人的讨论下,我们确定了我们实践小队的主题为多彩乡村主题教育。接下来,我们又要开始对实践地点进行确认。姚媛元同学提出:“我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将地点定在阳江,我认为我们这边是有不少比较出色的乡村可以拜访。”李炜玲同学说:“江门台山的浮石村和浮月村这两个村子有很多材料值得挖掘。”经过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我们将实践地点定在浮石村和浮月村这两个村子。于是,我的实践小队的全称为:教师教育学院“浮迹行”多彩乡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队。
在进行分工之前,王慧敏队长首先对成员们的各方面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在腾讯会议的队内工作讨论中,队员们一一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描述,便于队长的分工调配。在会议开展完毕后,队长将工作分为三个小组:李炜玲和候珏负责实地考察,采集所需要的资料;陈水凤、华敏敏、冯家辉、罗子意、黄森淼为推文小组,负责推文的撰写、审核和发布;姚媛元、黄美玲、孙驰曦、曾健鹏和雷文迪为调研小组,负责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
作为“浮迹行”实践小队推文小组的我,在队伍内分配的工作中,我负责了浮石村与浮月村的新闻稿撰写。经过这段时间对这两个村子进行新闻稿的撰写,让我不断了解到这两个村子的魅力之处。浮石村,以飘色而闻名;浮月村,凭借着洋楼与浮石村并齐于江门市。这两个作为旅游景点而开发的小村庄,不分伯仲,各有所长。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禁引发我的感想:这些古老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引起现代人的注意,而不是埋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守住了传统的优秀东西,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之所在。浮石村的飘色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重视,得到后辈的传承与发展。而“浮迹行”实践小队存在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浮石飘色文化被更多人关注,得到外界的重视。
这段时间在推文小组的工作,也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在这几天写了几篇新闻稿之后,让我大大锻炼了自己对文字使用的能力。而在之前召开的院级会议中,也让我学习到如何将一篇新闻稿写好和写好一篇新闻稿的正确格式。在开完会之后,我也重新了找来几篇较为优秀的新闻稿例子进行观摩欣赏,大大加深了我对新闻稿的记忆,让我对近期新闻稿的撰写也有了独特的收获。不过,要想写出更加优秀的新闻稿还是要不断地练习。
当然,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之下,我们线上工作的开展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比如,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些受硬件制约和环境影响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再者,还有在编写新闻稿的时候所能利用的材料太少,无法做到日日有材料,天天更新材料。受到线上材料匮缺的影响,写出来的新闻稿的质量也会随之大打折扣。不过,面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磨砺出来的良好习惯。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开展这种活动,经验不足,难免会磕磕绊绊走不少的弯路。及时止损,亡羊补牢便是最好的选择。
这次线上的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也是十分难忘的。大家都在犯错中不断前行,不断纠正。这个过程,已是我们有所收获的最好证明。无论最终成败与否,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经历过这样独特的“三下乡”活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