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暑期还未结束,烟台大学法学院法律志愿服务中心“法护青春”实践队的调研仍在进行。8月12日,团队成员来到了山东省滨州市的社区和学校,向负责社区治安的警察以及学校老师了解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相关信息。
成员在与负责社区治安的警察的交流中了解到,近年来滨州市当地的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所涉及到的罪名也变得多样。经统计,16—18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较高,而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罪行发生频率最高。犯罪行为发生后,很多青少年会把未成年当作自己的“挡箭牌”,认为不会受到法律追究或刑罚处罚,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还处于比较淡薄的状态。警察也表示,青少年犯罪是社区和公安机关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公安机关目前已于多个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不定期开展社区普法宣传教育,与各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对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进行矫治等。现阶段公安机关还在研究更加行之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成员在前期进行资料搜集时发现,校园内同学之间因为小冲突、小矛盾而升级为犯罪的情形尤为常见。为此,团队成员又来到了当地中学向老师了解了一些有关青少年校园犯罪的情况。成员发现,虽然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很正常,但还是有同学会将矛盾升级为打架斗殴,最终致人重伤。老师谈到,青少年性格暴躁、受暴力文化影响、盲目讲究哥们儿义气、法律意识淡薄、男女交往不当等,都是校园犯罪现象产生的诱因之一。学校对此也十分重视,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制作普法宣传册、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短片等,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以减少此种现象的发生。
本次实践调研使团队成员对青少年犯罪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团队完善自身青少年犯罪预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也将会从法治角度继续进行高效多元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1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