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红色文化,传递红色力量,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8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圣地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龙江精神展示馆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前辈们的抗旱英勇事迹,学习并弘扬龙江精神的光辉历史与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与龙江精神展示馆主题墙合照。
首先,实践队员来到一楼展厅,厅内是对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堵江抗旱史实的详细回顾。墙上的文字及图片清晰地介绍了旱情肆虐、堵江抗旱、丢卒保车、团结协作、喜获丰收这五个部分。在展厅正中央,有一段关于当年抗旱史实的介绍影像,实践队员与馆内参观人员一同观看,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了那段非凡的历史。
1963年春,龙海县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全县几十万亩农田急需引水灌溉。为了抢农时,保春耕,夺取农业生产大丰收,龙海县委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抗旱保丰收的战斗。此次堵江抗旱可分为三阶段,首先是位于榜山镇的西溪,通过在西溪建立起一座拦江大坝,使下游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在这一过程中,榜山人民自发淹掉1300亩小麦、秧苗以确保堵江引水的顺利实施。榜山人民这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举动,为全县人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之后的堵北溪、堵南溪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了损失自己粮食,保全县大丰收的顾全大局行为。最后,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堵江抗旱十分成功,同年也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在此次堵江抗旱中,龙海全县人民发挥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一风格精神也随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轰动全国的“龙江精神”。
图为当年堵江抗旱所用器具。
“我们不能光顾自己。淹掉一小部分田,换来几万亩好收成,这是丢卒保车,很值得”。这是记录在著名诗人郭小川采写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一记闽南抗旱斗争》中的一句话。当年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在展厅二楼的墙上它被很好的保存下来。“龙江精神”能够被广为传颂,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抗旱成功后收获颇丰,而是因为他们在抗旱过程中即使汗流浃背、脚被灼伤,在种种糟糕的局势的逼迫下,他们仍旧能够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地完成堵江抗旱的伟大工程。这正是共产主义所表达的精神,这也是“龙江精神”最终能轰动全国的原因。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与馆内参观人员一同前往放映室观看京剧《龙江颂》。通过这一观看,实践队员对当年堵江抗旱的前辈们更加崇敬。
图为当年全国各地对龙江精神的报道传颂。
“龙江精神”是由一群平凡的农民首创,而后在更多的农民群众中实践和弘扬才形成的。“龙江精神”的诞生,有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的坚强领导的政治基础,也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悠久的传统美德基础。这一历史经验背景使得龙江精神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砺过后,仍旧不被淘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更加深入人心、熠熠生辉。
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之后,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在科技并不算发达且艰苦与饥饿并存的七十年代,我们的前辈,在特大旱灾面前,仍旧能够保持冷静、不抛弃不放弃,用最简单的堵江工具,以团结之力实现成功。正是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龙江精神,让这场抗旱斗争实现了从不可能到成功。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今年形势逼人的南方水灾,村民自发加入抗洪队伍、退休老兵回乡抗洪、村里的青年学生成为抗洪志愿者成为抗洪一员,与抗洪官兵一起团结协作,共抗洪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样的舍己为人、团结协作,不管是抗旱还是抗洪,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舍己为人,团结协作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不惧困难,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前辈们那样的人。
图为馆内京剧《龙江颂》海报。
时代在变迁,拦江大坝却英姿依旧,它仿佛再现了龙江儿女当年战天斗地的情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龙江精神与时俱进,其精神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它会继续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典范。下一个五十年,龙江精神将继续绽放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4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