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中,青年逐渐成为各类慈善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的调查,了解青年群体慈善意识与参与意向的现状,培养青年群体的慈善意识,增进对慈善活动的参与意向。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青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培养,通过让青年参与学习慈善事业服务内容的培训,形成一定的慈善意识。在加拿大,通过LTG课程对青年进行慈善事业的教育,在美国,《国家与社会服务法案》鼓励青年群体每年要完成1400小时的义工时长。不仅如此,国外大多数学校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长与就业相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而在国内,外界提供的参与慈善的机会较少是当代大学生慈善行为面临的一大困境,国内青年群体的慈善行为主要受到学校或其他外力因素所驱动,并未形成自发地进行慈善活动的意识,在参与过慈善活动的群体中,45.81%受访者是受到父母朋友的影响,而43.35%受访者则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或他人的安排。此外,国内慈善组织公信力不断下降也是导致国内青年群体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50.74%的青年受访者认为大多数慈善组织不值得信任。相比国外,我国的慈善文化、意识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滞后,仅有7.39%的受访者十分了解我国慈善及社会慈善事业。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课题现状,发现更多的是对青年群体慈善意识培养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有研究对于青年群体对于慈善事业的参与意向进行分析,本课题将从主观、客观两大角度,从个人意愿,积极程度,参与途径选择,参与条件,途径优化等方面对青年群体慈善意识及参与意向进行研究。
公益慈善意识的提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性格方面的改善,同时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项目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影响因素,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于公益慈善的认知,推动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对于带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个人、学校、社会联合起来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本项目的深入,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公益慈善开展的建议,为大学开展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慈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有效构筑大学的公益慈善氛围并带动其他社会人士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从而发掘出公益慈善教育的“反哺功能”,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大多乐于观察生活,比如环保、自然灾害、学校内的活动常常发生在其周围,并且大多数青年对慈善活动都抱有探索的态度。此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资助是青年群体最感兴趣活动,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这方面的慈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青年群体参与慈善的热情,又能帮助他人,从中收获并感悟到慈善的意义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高校首先应当加强青年群体的思政教育,从而引导和培育青年群体树立正确且理性的慈善理念。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将慈善知识引入课堂,同时配合政府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开展专门的慈善知识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正确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7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