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心浮气躁,难以沉下心来做事,同时大多企业更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为尽己所能改善当今社会的浮躁之气,同时也为响应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2020年8月,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山西省长治市,以包含数十道工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堆锦”为载体,通过参观长治堆锦博物馆、发放调查问卷、采访非遗传承人、担任博物馆解说员、制作宣传册以及街道宣讲等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参观堆锦博物馆,深入了解堆锦文化
为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堆锦工艺,发掘“工匠精神”在堆锦工艺中的具体体现,2020年8月初,“匠心,传承”社会实践队队长梁奕宁和队员原佳露一起来到位于长治市东狮子街40号的长治堆锦博物馆,在闫向军老师的带领下,和其他游客们一起参观馆内陈列的藏品。博物馆中收藏了丰富多彩的堆锦作品,参观者们应接不暇;简单的丝绸织物呈现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让参观者们叹为观止。参观过程中,闫向军老师详细介绍了堆锦文化的历史起源、制作方法、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作品鉴赏等,大家听得全神贯注,和闫向军老师积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两位实践队员还做了详细的笔记。参观完毕,实践队成员待游客离开之后对闫向军老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经过此次参观博物馆,实践队员们感悟颇深,回家之后便立即整理笔记,总结收获,规划下一步实践内容。
图为实践队和游客一起参观堆锦博物馆。 通讯员 原佳露 提供
认真准备资料,采访非遗传承人
经过实践队员们讨论,大家决定采访非遗传承人闫向军老师,希望闫老师结合
制作堆锦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为了准备这次访谈的内容,实践队成员们提前查阅“工匠精神”的相关资料,同时一起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微信、腾讯QQ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了解大家关于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看法以及对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的态度。在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大家便安排时间坐在一起讨论采访内容,最终于8月8日由原佳露和梁奕宁两位同学再次来到长治堆锦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闫向军老师。
采访过程中,闫老师谈及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创新”和“沉下心来”,他指出:“年轻人一定要沉下心来做事,就像熬粥一样,要小火慢炖足够的时间,这个粥才能醇香。”访谈结束后,闫老师的这句话一直回响在实践队员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闫向军老师进行访谈。 通讯员 原佳露 提供
从身边做起,发扬“工匠精神”
多天的切身实践之后,从传统文化到做事态度,实践队员们收获了很多,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宣传堆锦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为此,“匠心,传承”社会实践队精心制作了宣传册,并通过手机软件将电子版宣传册合成二维码以便线上宣传。各实践队员分别到自己所在的社区街道向路人进行宣讲,宣讲过程中,路人纷纷感叹堆锦工艺的纷繁复杂以及其作品的精妙绝伦,同时十分认可、赞扬“工匠精神”,其中一位路人向实践队队员感慨道:“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非常需要这种精神。”梁奕宁同学不仅到自己的社区进行了宣讲,还前往堆锦博物馆向游客们解说堆锦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获得了一定的赞许。至今为止,“匠心,传承”实践团队制作的线上宣传材料已经收获了近三千的浏览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向路人宣传堆锦文化。 通讯员 原佳露 提供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堆锦博物馆进行讲解。 通讯员 梁奕宁 提供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匠心,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不仅宣传了堆锦文化,更为发扬“工匠精神”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实践队成员自身对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是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四个方面,其中“精益”和“创新”对于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年轻人应该戒骄戒躁、精益求精,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暑期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是“工匠精神”已经烙在每一位实践成员心中,他们会将“工匠精神”带到每一个所到之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1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