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疫”时代,海峡“云”实践。恰逢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结合我校全体师生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海峡学院泉州调研队在王莹君老师的指导下,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在乡实践的调研形式,赴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开展主题为“守望蟳埔乡情,弘扬非遗匠心”的特色实践活动。
8月6日,泉州实践团队走进特色小海村——蟳埔村,探寻蟳埔村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蟳埔渔女
当我们深入蟳埔村的街道、民宅,路上随处可见穿戴特色服饰的蟳埔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当我们行走在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之处的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皆别具一格,其生产习俗和宽筒裤特色体现了海边生产劳作需要的实用价值。
(二)蟳埔蚵壳厝
除了勤劳勇敢的蟳蜅女之外,值得我们探索发现的还有当地的特色建筑——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蚝或蚵即为牡蛎)我们在一座座蚵壳厝之间的小道之间穿街走巷,情不自禁地欣赏着勤劳睿智的当地居民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的一座座蚵壳厝,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蚵壳厝自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极具特色的贝饰古民居,亦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当我们用手指轻碰时,仍能感受到它虽饱经风霜却依旧坚固无比,不愧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三)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王勇跃先生
领略这片热土的风情与历史,了解到许多特色的民俗与人文,我们抵达勇跃珠宝金行,采访了蟳埔的代表人物——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泉州市金银珠宝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理事王勇跃先生。王先生在采访中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与感悟。他自十五岁开始拜师学艺,刻苦学习金银玉石的手工技艺,并在学习积累中将技术和蟳蜅女头饰的制作工序相结合,王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走出了非遗的新道路和新征程。
在我们的诚挚请求下,王先生还为我们科普了蟳埔金器银器所代表的传统寓意和内在精神。作为为数不多仍在坚持蟳埔女金银头饰工艺的传承者,他表明目前金簪、发簪已达几十个品种,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创新所得,虽然结合了现代商业模式进行宣传与行销,但仍坚守着传统手工制作理念,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由衷倡议:传承一代传统工艺,镌刻一段时代文明,这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的初心,更是当代人保护非遗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王先生也真诚祝愿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能够越办越好,希望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民族自信。
(四)总结
通过本次结合全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在乡调研,海峡学院泉州实践团队收获颇丰,领略到了家乡泉州别样的人文风情,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学习到来自闽南精神里的爱拼敢赢。改革开放以来,蟳埔人民在团结、开拓、务实、求真精神的引领下,为家乡经济的崛起和蟳埔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蟳埔人民正齐心协力奔小康,立志将蟳埔建设成为泉州湾晋江北岸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