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蜕变的青年
二零二零年八月九日午后时段,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卫入人心”团队成员一同前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公园开展问卷调查。
对于第一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我来说,能步入社会与当地人民进行深层次的访谈是一次莫大的锻炼。当我们在地铁站换好团队服装,在中山公园拿着活动旗帜合照时,我的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图为队员访谈公园游玩居民 通讯员 张泽凌 提供
行走在公园里,一派生机盎然映入眼帘,伴着夏日的蝉鸣,我们能感受疫情好转后武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孩子们正拿着玉米粒喂食可爱的白鸽,老人们在公园里徜徉散步与谈心。只有当公共卫生有了足够的保障,居民才能无忧无虑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而我们青年大学生也正在为此提供动力源泉。
天色渐晚,公园里多了几分冷清。我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留存了一张张照片,作为我们问卷调查的痕迹。从初时的紧张结巴,到后来的游刃有余,这次外出实践不仅让我对调研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使我变得更善谈与开朗。
图为队员与阿姨讨论卫生用品的处理方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文康 摄
行至公园尽头,分头行动的小队重新集合,大家整理着手上的问卷,谈论着一路上的见闻和收获。疫情过后,了解居民的卫生意识如何改变,这也正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所在。
我们能够坚定信念走出了疫情笼罩的黑暗,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政府与人民对抗疫工作的高效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人民在近年来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武汉市民一份子的我,见证了武汉人民团结抗疫的担当,能在这次实践的访谈中认识到武汉市民对卫生健康的高度重视,我倍感欣慰与自豪。
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艳阳高照,骄阳把积攒了很久的热量都释放了出来。今日我们团队前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生态环境局开展线下调研活动。生态环境局巍峨雄伟的高楼矗立在老式家属区的堆叠中。在周围一幢幢五六层楼高的砖瓦房的衬托下,它显的格外耀眼与挺拔,对于专业是环境工程的我们来说,这无疑也可以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
怀着紧张的心情进入大楼中,我发现这里和我们设想的几乎一致:一楼有着许多色彩丰富的趣味海报,讲述着垃圾如何分类以及一些卫生用品要如何正确使用,这里还有工作人员抗疫的倡议书。电梯中一尘不染,红艳的地毯每天都会被消毒更换,印上日期。按电梯按钮前还需要使用旁边挂着的手纸。可见卫生消毒在企业公司中也是被提上日程工作中的。一想到武汉生态局有不少员工在疫情期间也为在当时生死存亡的武汉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在会议室中与接待人员会谈时,一开始我是有些紧张的,一方面是担心问题准备的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于我是一种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接待人员的引导下,我越来越放松,不再怯场,我感到一股名为自信的暖流逐渐遍布全身。经过与接待人员长达一小时的访谈后,我们也终于对危险废品的分类和口罩等卫生用品的回收处理方式有了新的认知。
我们从工作人员的口中了解到,原来日常废弃的卫生用品并不属于医疗废物,也不具备足够的感染性以致于广泛对居民造成健康威胁,这与我们之前固有的认知完全相反。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过的卫生用品,例如口罩,不需要用专业的技术处理,按照要求处理后投入社区专门设置的废弃口罩丢弃点即可。除了这些专业层面的知识,我们也越发的产生急切想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大知识面的念头,像在这里工作的哥哥姐姐一样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图为团队在生态环境局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亮 摄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线下实践,我们了解到武汉市民对卫生用品的认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每个队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家都似乎更加自信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专业乃至于我国的环境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在我们访问的居民中,大多数人都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充满信心并寄予厚望。我国的卫生环保建设,道阻且长,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通讯员 吴沐泽 罗文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7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