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实践团体,从8月2日至8月16日,开展了为期15天的线上调研活动。旨在了解在当代网络人们对“网络暴力”的看法,以及调查人们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共同探讨解决措施,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一系列的网络平台中,信息的交互相当丰富且迅速。在这一强大发展背景下,人们将生活现象、发言态度、等一系列信息都分享在这样一个丰富包容的平台上。在这样一平台上因为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且公开透明的特点,因此在带来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这样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宽广网络信息海洋掀起着不小的风浪。这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文字、图片、视频并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这次网络暴力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展开,将所需调研情况通过问卷的形式发放出去,以QQ、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团队通过16道问题,就在网络时代大环境的背景下将“网络暴力”这一产物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回收问卷中问题所占的百分比例来获取调研信息,深入了解需要调研内容,获取不同受众的真实了解情况。
调查数据与结果:参与本次调查对象多为女性,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生。
图为问卷问题:参与调研男女人数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图为问卷问题:参与调研人员职业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经过对不同受众的问卷调查,团队分析了这样几个问题并得出了结论。
结论一:人们的网络活跃度逐渐提高。
图为问卷问题:人们网络活跃度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网民规模逐渐扩大。大多数人是经常上网的。网络的活跃度为网络暴力的实施提供了机会。
结论二:超半数人认为在网络上发表激烈的言辞是一种素质低下的表现,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而过激的言论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之一。
图为问卷问题:人们对于网络暴力认识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图为问卷问题:人们对于网络暴力主要形式的认识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大部分人认为在网络上发表激烈的言辞并辱骂他人,是一种素质低下的表现,表示不支持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而另一部分人则表示理解这样的行为,因为当今社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压力和不满,许多人在网络世界里畅所欲言、吐露心声,是情感宣泄和自我表达,不会对别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近半数人认为过激行为,如辱骂、威胁等算构成网络暴力,部分人认为对人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的言论算构成网络暴力,让人产生轻度不适的言论以及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也是构成网络暴力的可能因素。
结论三:网络暴力出现的频率高,受害者可能就在身边。
图为问卷问题:网络暴力在你身边出现频率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图为问卷问题:你是否遭受过网络暴力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是对受害者进行攻击的武器。这些发表内容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更有甚者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每十个人,就有约1个人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
结论四:大多数人在面对网络暴力时选择正义举报。
图为问卷问题:人们面对网络暴力的反应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专家们认为,防治“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的网络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结论五: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是极大的痛苦,受害者需要长时间才能愈合,甚至是无法愈合,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巨大。
图为问卷问题:遭遇网络暴力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自愈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图为问卷问题:网络暴力对人们生活影响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网络暴力是施暴者用言语做武器,刺向受害者的心灵。由于网络暴力具有群体性,受害人受到的攻击往往来自多人。具有群体属性的施暴者们,认为多数人的观点代表了正确的价值倾向,从而更有理由对受害者加以攻击,导致受害者受到的伤害加剧,对受害者的影响巨大,心灵的痛苦难以自愈甚至不能自愈。
结论六:自我情绪的无法排解造成的同理心缺失,受害者可能变成施暴者。
图为问卷问题:在遭遇网络暴力后人们是否会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伤害,受害者由于自身心理素质不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走出困境;有的人对痛苦难以忘怀,在心中发酵积压,情绪无法梳理好,可能无法产生同理心。新的舆论再次被引导出现,受害者的观点的转变,都是受害者变为施暴者的可能因素。
结论七:遭遇网络暴力后大多数人会采取法律与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施暴者也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图为问卷问题: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是否需要接受法律制裁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供图
大部分人会选择法律手段与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权益。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正确应对网络暴力,小事可以置之不理,一般的事情可以据理力争,凡事要保持理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遇到网络暴力要学会善用法律手段解决。维护网络秩序需要把每一个网民的参与,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规定来维护网络秩序,施暴者也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结论八: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
图为问卷问题:面对网络暴力应该实行什么措施来抵制占百分比通讯员李嘉欣 供图
针对匿名用户发表不当言论,挥舞网络暴力大旗侵害他人权益的情况,应当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度。施暴者知道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已经被管理机关或者受害者掌握,就可能会有所顾忌。事物具有两面性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只希望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便开始了争论,但争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真相。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而造成了网络暴力。加强素质教育,人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清善恶,网络暴力会相应减少。
结束语:在网络暴力面前,严厉抵制举报,净化网络环境是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网民应当尽到的职责。面对那些正在受着伤害的人,我们到底能够做什么?面对那些已经造成的伤害,我们又应该让谁去负责?面对那些正要席卷而来的暴力言语,我们又应该让谁来保护自己?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不以暴制暴,为网络世界的“绿色发展”献出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8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