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生三下乡:甪游记|邂逅水乡妇女服饰
7月18日,苏州大学水乡制衣局实践团队采访了甪直古镇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的手工艺人周金海师傅。
据悉,周金海师傅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传承人之一,曾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超德、苏州丽艳服装郑丽艳共同设计20套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并成功亮相“2018国际旅游小姐大赛苏州赛区决赛暨甪直古镇二期重点业态开业仪式”。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联系到了古镇旅游公司负责人,并成功预约访谈。由于疫情原因,团队成员线上确定问卷内容以及访谈问题。通过此次采访,团队成员与水乡服饰手工艺人近距离接触,更全面地了解了水乡妇女服饰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对水乡妇女服饰发展与传承的路径提出见解。
深入甪直古镇,感受独特水乡服饰文化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甪直水秀,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早在五六千年前,甪直地区的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为了防止受到水生动植物的侵害,她们将衣袖口和裤脚口制作得很小;为了减少风吹日晒的伤害,她们用包头遮阳避露;为了节省布料,她们将最易磨损的部位进行拼接。在从事稻作农业过程中,当地妇女逐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吴东水乡妇女服饰。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来到被称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甪直古镇,参观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以及传习所,近距离观察服饰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服饰的魅力,并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力图解决水乡妇女服饰的发展困境,推动水乡妇女服饰的传播与发展。
图为书写“甪直古镇”的牌坊。
为了传承,毫不犹豫
走过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桥,沿着江南特有的青石板路团队成员便来到了位于甪直古镇二期的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是一栋木制建筑,透过木窗可以看到街对面的行人与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船上有身着传统水乡妇女服饰的船娘。瑰丽多彩的百纳绣花鞋,精巧秀美的包头,五彩斑斓的束腰带,一番打扮下来就可以化身为秀美的江南女子。
图为传习所中展示的水乡妇女服饰。
当团队成员走进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时,制作这一身行头的周金海师傅正坐在木桌前缝制大襟拼接衫。周师傅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传承者之一,16岁开始学习制作水乡妇女服饰,如今已经在这一行干了30多年,周师傅此前在城里开了一家裁缝店,当得知甪直镇政府号召有非遗技艺的手艺人回到古镇展示和传承技艺后,他想都没想就推掉了手头生意,进驻了甪直非遗传习所。
图为正在缝制水乡妇女服饰的周师傅。
当团队成员问及周师傅是否招收徒弟的问题时,周师傅略显无奈地说到:“没有徒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做这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但由于原始功能的缺失,水乡妇女服饰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承人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传承技艺的积极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周师傅这些手艺人的坚守,水乡妇女服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留存。
古镇保护不能只保护“壳”,更要保护好“核”
根据团队成员的前期调查与对当地商家访谈,这些年随着古镇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原住民迁出和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现有的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和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以互动设计与现场表演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独特的神韵和制作水乡妇女服饰的独特技艺,并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分门别类,系统地介绍了水乡妇女服饰,但这些仅仅保护的是文化的外壳,只是民俗死去的“标本”。文化保护不能只保护“壳”,还要保护“核”。然而,随着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吴东地区的胜浦、斜塘、车坊等乡镇的村庄、农田逐步消失,水乡妇女服饰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影响。作为一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保护它的载体和技艺,但是却失掉了与之相关的民俗生活方式,那么仍可视为彻底的失败,因此,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始环境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住乡愁。”保护好江南古镇,不只是要留住“乡愁”,更要留住苏州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2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