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闽地方言文化实践考察队的八名成员在各自所在区县进行了一次“云实践”。因为疫情,我们无法相聚在一起,但我们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这次实践。
7月26日至28日,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成员们经过视频会议和线上讨论,共同设计出一份“关于闽地方言的调查”问卷。围绕群众对方言的认识和熟悉程度、对方言的发展趋势和保护措施的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线上转发和线下采集两种方式收集答卷。
在本次任务中,我负责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发现多数受访者对方言的掌握程度和使用频率不低,且大部分受访者对于讲家乡方言的行为和保护方言的各类措施都是较为认可和支持的。然而,在与此同时,有将近2/3的受访者认同方言的生命力正日渐衰微。了解到这一事实,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制定方言保护措施集思广益的信念。
7月29日,队伍的行程安排是成员在各自所在地区探寻方言相关传统文化的踪迹。当天晚上,我来到了泉州市德化县东山洋文化宫进行走访。在文化宫,我听到了久违的泉州南音,犹记得小学有一年暑假来文化宫学过一节课,不过现在也只能想起一句“直入花园”了。
琵琶和洞箫声中,闽南语歌词别有一番韵味。文化宫的一位南音演奏人员在休息之际,向我介绍,在场的演奏者们原是一支职业南音乐团,经常到各地进行公益演出,如今岁数渐长,转为只在文化宫弹唱南音。听我提起小时候来学过的一节课南音,他笑着回应说前几年文化宫每年暑假都有免费的南音教学,在每所小学都发了宣传,但是来的人总是一天比一天少,能真正学完一首的,屈指可数。对于南音、梨园戏等闽南文化亟待保护的现状,演奏人员表示,新一代人绝不能等闲视之。新一轮的演奏开始了,我一边欣赏着陌生又熟悉的“家乡的声音”,一边用拍摄方式记录下来,拍下这些画面仿佛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多是因为内心有了想要努力留住它们的迫切愿望。
通过这次的暑期实践,我深切感受到,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无可替代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传承文化是延续历史的一部分,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和一种文明的断送。我们希望可以借这次实践唤起大家对于保护方言和其相关传统文化的重视。
虽然是“云组队”,但在过程中考察队成员们联系紧密,分工明确,团结一心,让这次实践活动在圆满中落幕。这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成长了不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凭书本上和网络上有限的资料是不够的,要想“出真知”,一定要躬身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可谓是意义重大。
闽地方言文化实践考察队
郑静茹/文
2020.8.21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6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