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地摊,每个人一定都不陌生。它可能是学校门口香气喷鼻的烤小土豆,是你一百块钱就可以买到心满意足的衣服,是每年夏天路边一大卡车上的西瓜或者是你人生中第一次的讨价还价……地摊经济是很多底层民众养家糊口的生计,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让城市充满了烟火气息。同时,地摊又可能是摊贩的占道经营,是食物的不卫生,是地上的油污和垃圾,或者是城管与摊贩你追我赶的“游击战”……地摊经济的双面性和复杂性让它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城市治理的难点所在。同时两会后,为了助力疫情的复工复产,人大代表更是提出“重分释放地摊经济”的提议,地摊经济更是一夜爆红,频上热搜,引起了我和我们团队小伙伴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如何更有效地治理流动摊贩,充分发挥地摊经济优势”成为我们不断思考和想要研究的问题。于是,苏州大学“让流动摊位不再流浪”团队正式成立。在姚剑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阅读大量文献和案例后确定了通过社区融入治理流动摊贩的实践方向,并在7月25日在8月10日间在各自的家乡展开了实地调研。
图为巢湖市耳街热闹的夜市,许多摊贩在街边摆摊。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的实地调研真的让我感悟颇多。作为城市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自然学习了不少城市学的理论知识,流动摊贩的治理更是在课堂上被老师专门讲解和讨论过,但这次的暑期实践还是让我对摊贩、城管这些群体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在调研中,我首先来到巢湖市城管局访谈城管队员。访谈中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无奈和有心无力。城管是没有执法权的,他们对于摊贩往往只能劝离。当然,劝离的效果可想而知,他们一走,摊贩又回来,就形成了所谓的“游击战”。前几年“城管打人”之类的新闻也造成了城管这一群体污名化比较严重,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加强城管队员的教育,提高执法素质。我对城管的态度也由以前的反感抵触越来越转向理解和体谅。城市管理不能离开城管来维持秩序,对于占道等不规范经营的摊贩必须有人去处理。同时,城管执法部门也在积极改革,将执法权下移街道,致力于让城市治理越来越精细有序。访谈完我真的对城管队员越来越肃然起敬,他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对于摊贩的访谈和调研确实让我感到特别心酸。夏天路边的瓜农大叔,顶着烈日要卖一卡车的西瓜。我看到他时,他早就是汗流浃背。在和他的交谈中,我得知他是本地瓜农,一年的收入就指望这些瓜。自己小学都没读完,没有什么技术,只能靠卖瓜养家糊口。他还提到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很需要钱。听完他的话,我觉得许多摊贩如果不是为了生计,实在没有办法,怎么会出来摆摊?以前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将这些摊贩全部取谛的做法,我也确实不认同。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早上光明菜市场外面路边摆摊的奶奶们,她们来自旁边农村,每天早上将自家种的蔬菜拿出来摆摊售卖。农村村民是没有养老保险的,她们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还要天天种菜售卖来挣钱养活自己。她们自己儿女挣钱也不多,她们也不想向子女要钱,给他们添负担。访谈下来,我真的切身体会到摊贩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图为队员正在访谈社区负责人。
现在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成为“社区人”,我认为社区应当成为未来重要的摊贩治理主体。在访谈光明社区负责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社区的党建文化各方面建设都在不断提升和进步,但是的确还存在许多不足。社区在摊贩治理乃至社会治理上都应当逐渐成为发挥巨大作用的主体。
给居民发问卷的过程也是对我的一个挑战,要忍着害羞,不怕被拒绝,主动上前向路人询问并介绍我们的社会实践。所幸结果还是很好的,我顺利完成了80份问卷并与很多居民就摊贩治理进行了一些交流。我了解到绝大多数居民还是认为流动摊贩应该存在,只是需要加强管理。同时大多数居民都对发挥社区融入来治理摊贩这一思路表示了期待和支持。
这十几天的暑期实践真的让我收获满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暑期实践不仅提高了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而且让我走出学校的“象牙塔”,亲身感受了摊贩生活的艰辛和城管的不易。我领悟到作为大学生,要多关注社会实事,将书本上的知识多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多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0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