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31日,苏州大学“让流动摊位不再流浪”暑期实践团队的五名队员分别在厦门市、巢湖市、常熟市、青州市和扬州市的社区和城管局展开实地调研。
通过给社区居民和摊贩发放问卷、与摊贩交流、访谈各城市社区及城管负责人等调研形式来了解各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和目前各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情况,为探索以社区融入为视角设计流动摊贩的治理方案提供第一手调研资料。团队希望发挥社区融入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只依靠政府单一主体来破解流动摊贩的治理难题,让流动摊贩不再“流浪”,让城市治理越来越好。
城管:新政策释放“地摊经济”新活力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陶雨然首先来到了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办事处,从中队队员口中了解到,自从今年两会提出“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群众一点温暖”后,当地政府便积极响应号召,在城市划分地摊集中区域,实施“有规定、有时间段”的政策。其中一名多年负责整治流动摊点的队员认为,该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缓解摊贩与城管间的固有“恩怨”,更能拉动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经济增长,让流动摊位成为城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从前一直需要不停地劝导,劝导不成就必须强行取缔,现在政策出来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减少了。”那名队员笑着说。
然而,新政策的放出难道就真的能根本解决流动摊贩治理难的问题吗?当问及治理过程中的“拦路虎”时,队员又深深叹了口气,表示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总会有规则打破者的出现,到点不收摊、占道经营、垃圾乱扔的现象依旧存在。
虽然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过程中,已经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转而要求城市管理者对这一块作出进行人性化管理。但 “人性化关怀”不是无止境的,凡事讲究一个“度”。这也让陶雨然意识到流动摊贩的治理光靠制度革新是不够的,摊贩的素质教育同样关键。
图为队员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队员进行访谈。流动摊贩:新政策利弊并存
随后,夜幕降临,队员来到扬州市瘦西湖夜市进行实地调研。瘦西湖景区希望通过打造夜游、夜市、夜演“夜文化”三部曲,来推动扬州“夜经济”发展。
夜市热闹非凡,小贩吆喝声不绝于耳。一位卖臭豆腐的摊主告诉队员,只要不下雨,瘦西湖夜市就不会停。摊主说他之前也是一个流动摊贩,也是每天和城管“躲猫猫”,现在“夜经济”松绑,自己不再“流浪”了,交不贵的摊位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赚钱,每天兴致都很高涨。说罢,将刚刚出锅的豆腐浇上酱汁,递给来往的客人。
政策放开后的出现的夜市往往选址于景区或者人流量密集的地区,为摊贩与市民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日,队员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正巧碰到一位正在文昌花园社区北大门布置摊位,准备营业的摊主。由于文昌花园社区没有划分地摊集中区域,队员很好奇这位摊主为何摆摊。摊主无奈地表示,临近被划分的区域实在太远了,不值得每天为此奔波。队员注意到不远处就有一处城管执勤点,但是城管还没上班。“我们也很难啊,每天还是提心吊胆的,城管一上班就得走了,本来也赚不了多少钱,我们的苦衷又有谁听呢?”说罢,摊主满脸愁容。
随后,队员又在社区里的一间门面房见到了正在卖烧饼的一对夫妇。本以为有门面生意会更好做一些,不料这对夫妇埋怨道:“我们之前也是在北大门摆摊的,但是城管管得太严了,无奈之下租下了这间门面房,但因为在社区内部了,人流量大大减少,生意依旧很难做。”
当问及社区的关怀与措施时,摊主告诉队员社区对于像他这种外来人口还是有一定关怀与补贴的,因为有门面房,也算是社区的住户了,但对于队员提出的社区融入的概念表示感到陌生。“虽然有关怀,但远远没到融入呢,社区对城管不让我们摆摊这件事也是不管的。”这对夫妇如是道。
队员意识到,新政策虽然让一部分摊主免受城管的“骚扰”,在人流量极大的地区享受政策“红利”,但是常年驻扎在各个社区的流动摊主们与执法人员的的“游击战”仍然每天都在上演着。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与流动摊贩交谈。
社区:流动摊贩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最后,队员来到社区找到了社区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基层人员,前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队员7月29日来访时,他们还在忙着社区防疫工作的具体落实。对于队员问出的本社区摊贩治理问题,负责人表示比较茫然。扬州市虽然近些年号召城管力量下沉到社区,形成城管执法,社区管理的模式,但落实力度依然不够。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范围内的流动摊贩大致情况了解欠缺,与城管的合作也不够频繁。虽然平时会对外来人口上访给予关怀,但仍存在政策缺口、管理断层等问题。访谈的尾声,社区人员也积极表示,今后会加强对摊贩问题的重视,共同建设服务型较好的社区。
通过这次简单的访谈,队员发现社区与城管这两个在流动摊贩治理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两大主体,却缺乏合作与良好沟通,让新政策下的社区驻扎摊贩依然在“流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0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