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8月26日电(通讯员魏子秦、游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基因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勇往直前,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国故事”。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人认清自己的“根”和“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武装头脑,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充分发掘陕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决定于7月20日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青年红色筑梦”红色文化讲解视频录制活动。
2020年8月5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耕‘红色文化’,厚植‘人民情怀’”实践团成员均为汉中当地学子,实践团于从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统一集合出发,经半小时车程后首先抵达南郑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在与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后,跟随讲解员进入纪念馆。讲解员讲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实践团成员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解,并一同浏览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为先烈身处险境仍无限忠诚于党的坚定理想信念而深深感动。在参观活动中,通过观看宣传教育纪录片,聆听著名战役讲解,追忆了红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二十九军、359旅、巴山游击队创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身临其境的感受以何挺颖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短暂而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实践团成员深深体会到今天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加倍珍惜。本次参观学习活动弘扬了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了实践团成员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个成员的心中。
2020年8月10日,“红色青春”实践团来到了旬阳县红军纪念馆,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革命纪念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鄂陕革命根据地。实践团跟随工作人员进入纪念馆,馆内气氛庄重严肃,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当年红军战士在此战斗时,所留下的遗物、照片、标语和歌谣,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程子华、程先瑞、汪峰等人对陕西军事部署的电文复制碑和馆内收藏的百余幅“红军老祖”的故事连环画和十三件红军战士遗物。实践团成员感慨道:“尽管岁月变迁使这些物品锈迹斑斑甚至破烂不堪,但它们是曾经那个战争年代最好的见证。我们将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红色精神激励自己。”与纪念馆相邻的是“红军老祖”墓,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一同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高大雄伟的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闪着金光,十分耀眼夺目,庄严而肃穆,实践团成员伫立在碑前,仰望碑顶,向每一位红军烈士致敬。听着讲解员逐一讲述这段历史,每位成员内心都倍感震撼。即使亲自站在这片土地,听着这段历史,脑海里模拟着想象中最残忍的战争画面,也根本无法还原和想象在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一切,战争的残酷无情从来就不是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可以切身体会的,这是身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和始终珍惜今天一切的原因。无数革命先辈,抛却家庭和亲人,将年轻的身体永远的献给了这片土地,多少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宝贵的青春,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活动,实践团的每位成员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发生在旬阳县的这段历史,也深刻体会到青年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价值,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不会辜负革命先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经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在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都有很深的感触,战争不应延续但永远不能被忘记,血汗泪铸就的今日之中国应该在无数曾经年轻,正在年轻以及即将年轻的“我们”手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每一个国人的理想,也是此次三下乡活动后每一个“马院人”共同的感触和信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5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