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浚县烈士陵园有感
大学生网报鹤壁8月14日电(通讯员 刘牧邦)
8月1日,作为河南工业大学暑期“追忆黄河英雄”实践小分队成员的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第一次来到浚县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祭奠革命烈士英灵。
刚刚进入陵园,我们就不约而同的收起了雨伞。轻轻的走路,谁也不敢大声说话,似乎是担心惊扰了这沉眠许久的革命先烈们。
我们顺着陵园路,向陵园内缓缓行进,旁边种的不知晓多少年的树,倒也遮挡住了些许雨水。陵园中心是一个年月已久的亭子,亭子下是一个大石碑,石碑上刻着四个大字:永垂不朽!越过石碑,右手边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三个大石碑,最中心的石碑上,刻着“浚县抗日英烈纪念碑”九个端正的锴体字,石碑后面的墙上,则密密麻麻的记载了在浚县抗日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望着石碑,我胸口传来一阵窒息之感,那些碑文,用冰冷的文字,记载的,不都是革命烈士们滚烫的鲜血?
再往前面,就是近百座坟墓,其中有名有姓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只是一座座没有墓碑的坟墓。我望着那片公墓,不由得悲从中来,这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县政府为这仅存的数十具烈士遗体立的墓碑,那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同样失去生命,撒下热血的儿郎们,他们呢?那些抗日先烈们,他们呢?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端起了那本不愿触碰的冰冷枪炮,也许有年龄尚且不及我现在的小孩子,还没来得及长大成人,就义无反顾的冲往一线……
面对国难,他们所有人,都没有让祖国丢人!
电视剧始终演不出那个时代的痛楚,我在零碎的资料和老人的口中,拼凑出了那抗日史诗中的冰山一角。
耿连峰和刘志成,抗日英雄,1949年农历二月初六下午,浚县县大队驻在八里井村,刘志成、连长耿连峰等带领战士前往道口侦查敌情。行至道口镇北,突然发现国民党还乡团及地方匪首赵宗彦、李自斌带着两千多人向我县大队驻地扑来。副大队长刘志成当机立断、鸣枪报警,与耿连峰带领的二十多名战士边打边撤,掩护我县大队转移。撤至大伾山上,被敌人包围。刘志成、耿连峰身先士卒,率领战士顽强冲杀,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敌我悬殊、弹尽粮绝陷入重围,剩余几位勇士不幸被俘。敌人在县城西门里安放铡刀,威胁恫吓让其下跪投降,刘志成、耿连峰面对白刃视死如归,痛骂敌人,壮烈牺牲。
我把这段并不算广为人知的历史,讲给我身边的小孩子,小孩子惊讶的张大了嘴,这些在他们认知中只存在于课本中的故事很容易便打动了他们的内心:“他们……这些革命的叔叔们……好伟大”。好伟大,这也许是小孩子们能想起来最高的评价了,可是伟大又怎么能完全的总结出他们的品质呢?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这世界上,所有的和平,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啊!
在新疆,在香港,可能在哪个你不知道的角落里,可能正有人为捍卫你的平安流出自己的鲜血。放眼2020,我们流的血还少吗?先是新冠病毒,再到前不久的洪灾,总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基辛格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当我们在家享受春节假期的时候,当我们对病毒避之不及的时候,有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假,暂时抛开了自己的家庭,拒绝了家人、朋友的劝阻,成为了逆行者,在武汉的普普通通的一线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医生,他们更是子女、父母,但在形势严峻的瘟疫面前,他们把自己的医生职业放在了首位,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怕,可来到岗位的他们是平静的,多么平凡,多么伟大。
而我们呢?身为革命先驱们抛洒下的种子,更加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生热爱并倾情回报的情感圣地。跨越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苦难意味着我们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反思力量,从而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通讯员 刘牧邦
图为陵园简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牧邦 供图
图为陵园大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牧邦 供图
图为陵园内石碑和碑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牧邦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9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