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的形式,即关爱主体和对象的相互作用模式,也就是如何把关爱资源传递给关爱对象。关爱形式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效果,现实中常表现出几种典型偏差。
第一,不贴心:重物质轻心理、大水漫灌。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因家庭经济因素而外出务工,这容易给社会造成错觉: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都非常困难。事实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已经发生明显改善,对留守儿童而言,基本的物质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因而对物质诉求并没有社会大众想象得那么强烈,反而对情感和精神诉求更为迫切。然而,社会一直聚焦留守儿童的物质层面,忽视对他们心理和精神的关爱,甚至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也只注重对他们物质层面的满足。此外,当前的关爱实践还存在一种突出的现象,即在一个地方大面积推开一种固定“植入式”的关爱模式,却忽视帮扶对象具体的现实诉求。
第二,不长效:运动式干预。留守儿童的问题因留守而相伴存在,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将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因此,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实践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实践却时常呈现运动式的工作模式,通过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短时间推行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实践,这种形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短暂解决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和诉求具有发展性和内隐性。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大学生宣讲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1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