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寻“葫芦烙画”,传承民间手艺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安徽工业大学艺术

8月3日上午,安徽工业大学“返乡探民艺”团队基于当地民间工艺的研究与实践仍在继续着,在经历了在安徽合肥民间工艺的几次探寻后,实践团队越发觉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民间工艺是必要的。实践团队与“木版水印”传承人王老师交谈过后并非意味着结束,紧接着,实践团队有幸能采访同在工作室的另一位工艺大师郑小良老师,进一步探讨又一个民间工艺“葫芦烙画”。

作为安徽省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郑老师同时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工艺大师。据了解,郑老师出身于艺术世家,从小就对美术具有浓厚兴趣,十三岁即在报纸上发表速写、插图。之后进入合肥市工艺美术厂,他迷上了火烙画。他制作出简易的电烙笔,一画就是三十多年。

据实践团队成员谭亚琴说道,当他们在与王老师交谈的过程中,郑老师一动不动似的的一手拿着葫芦,一手拿着电烙笔,坐在那里细细刻画。而当他们来到郑老师身边时看到老师手上烙画的内容时,才知道这没有强大的定力是做不来的。郑老师介绍道,电烙笔与变压器相连,其笔尖由烙铁构成,通过电热反应实现在葫芦上作画的目的。这就要求作画人手法极其稳健,没有一定工笔画基础是无法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地烙画传统图案的。看到郑老师手中正作画的一位人物,团队成员耿禧凡惊叹道:“这人物的头发那么细那么多都能够用电烙笔画出来,而且每一根都能看得清楚,就算是我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用铅笔画也会画成一团绕在一起了。”说罢惹得众人笑。“不过能烙得这么细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团队成员王振也是赞同道。

图为郑老师在专心烙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谭亚琴摄

图为郑老师跟团队成员交流烙画方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谭亚琴摄

“那这葫芦的大小和形状肯定也是与作画内容有关的吧?”耿禧凡问道。郑老师肯定道:“对的,作为烙画的载体,葫芦的选取也有一定要求。”郑老师随后介绍道,一般来说会根据作画的内容来选择高矮胖瘦的不同类型葫芦,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新鲜采摘且形体完整,同时还要求干燥保存。即使起始模具选取得再完美,其特殊的形体特征与材料特性也决定了在葫芦上作画绝非易事,更不用说使用通电发热的电烙笔了。这种特殊载体和独特工具使得葫芦烙画的容错率特别低,即使之前再巧夺天工,运笔稍有差池也会前功尽弃,让整幅画面报废,只能重头来过。所以郑老师一般都是铅笔打稿起形,之后根据这个基础绘制人物图画概貌,再进一步对包括但不仅限于神态、头发等细节进行深入刻画,最后使用油漆定色,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惟妙惟肖的传统神话人物作品。

郑老师补充道:“虽然是有铅笔作为底稿,但是如果你稍微不注意用电烙笔画错了,哪怕只有少许一部分,那这个整个葫芦也是报废了。”团队成员也是惊叹道:“和王老师的木板水印工艺一样,我们为其过低的容错率和高超的作画技巧而惊异,也为其生动传神的画面美感而赞叹不已!”

图为郑老师的葫芦烙画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谭亚琴摄

同样让团队成员为之折服的是他杰出的工艺成就。虽然郑老师不曾亲口诉说,还是从周围环境找到了蛛丝马迹:1992年他的木板烙画“八十七神仙图”获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2007年、2017年两度随省市政府代表团出访俄罗斯;2009年应邀赴澳门展演;2018年省文化厅选派赴泰国展演;2019年省文化厅选派赴瑞典展演;2012年葫芦烙画“搜山图”荣获中国文博会金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子他“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看到这些,小队成员们才发现这位一进门就一直专心于手中的工艺的老师能够有所成就是不无道理的,也许这就是对民间工艺抱有热情和爱好的人传承非遗的一种方式吧。

实践团队成员在工作室的参观与交谈,不难了解到了这名为“庐州五艺工作室”是四位老师传承五项技艺而得名。除了了解到的“木版水印”和“葫芦烙画”,还有铁字,核雕和雕版这三项。虽然实践团队成员并无缘见到另外二位忙碌的老师,但是在工作室也是见到了老师们的作品,没有见到本人,团队成员们却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技艺高超和不懈坚持。简短的采访过后,二位老师又专注于各自工艺,潜心刻画,仿佛遁入无人之境,又好像醉心于自我世界,怡然自乐。团队成员们也是说道:“我们有幸能拜访于此,叨扰二位老师,了解相关民间工艺,实在是不可名状之巨大荣幸。仅能以寥寥数语,记录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之后的宣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图为老师们与实践团队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谭亚琴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1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在香榧苗圃中学习

为探究崂山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并发掘其特色香榧产业的示范作用,2020年7月5日,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玲珑街道的…… 沈晓帆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访崂山文化,感淳朴乡风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深刻内涵,助力乡村振兴,7月6日,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 钱思源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探小山村村貌之变

为响应乡村振兴发展和精品村建设等新的时代热点,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团按计划,于2020年7月5日,兴致勃勃地走进崂山村,打算对它的“村…… 郦千喜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希望的山村

宁静田园,悠然崂山。七月,浙江农林大学“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社会实践团赴临安区玲珑街道崂山村开展暑期调研实践。车子在村里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行驶,纵目望去,两旁齐列的桃……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小山村蝶变的背后,是这样一群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曾经经济基础薄弱、脏乱差典型、几乎是街道最落后的村,经过短短几年,就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的崂山村,是如何实现的?浙……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从崂山蝶变中探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曾经经济基础薄弱、脏乱差典型、几乎是街道最落后的村,经过短短几年,就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的崂山村,是如何实现的?浙……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发挥专业优势助乡村振兴,浙农林学子在实践中成长

宁静田园,悠然崂山。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崂山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一个小山村的蝶变,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早期村里开始的特色香榧产业,这些年发展形势……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本草社】“药”韵新生,创意“瓶”行——中医药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

文字:曹欢尹思图片:张权威尹榆婷审核:唐后媛来源:本草社为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药草…

“魔幻光影 时空之旅” ——宾谦魔术协会开展魔术主题活动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燃”,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为了梳理魔术发展史的核心脉络,展现传统技法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一场别…

志愿青春暖社区,助理服务筑和谐

近日,桔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社区助理”——公管院学子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企业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6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9次宣讲活动顺利展开。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发布

湖南学子三下乡:共访故乡农田,了解滞销作物
2020年8月6日,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云端共思扶贫,真情回报乡恩”实践服务团成员一同向村委了解情况,询问是否有主要以务农为生的农户,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对家乡的农产品滞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做好统…
疫情防控来竞赛,你我都要来参加
疫情防控来竞赛,你我都要来参加——环境于市政工程学院“疫情防控调查,安全知识推广”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疫情期间复工复产,今天是7月19日星期日,今天是三下乡第六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感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题这句话是江峰老师在“扶贫干部进课堂”发言中的一句。这是我第一次三下乡,这句话也是最能诠释本次下乡的一句话。三下乡是我在大学生活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在大一的时候,…
与压力共处
与压力共处我是一个特别害怕压力,特别容易退缩的人,但在这六天我真的能做到与每天一点的小压力共处,然后在压力中茁壮成长,我真的非常感激辛苦的队长们、负责人们、还有可爱的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这六天收…
物流人才,助力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网购电商的崛起,物流业也受到刺激正在飞速发展之中,尤其是其中的快递业务,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物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步当中,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020年8月26日,人工智能企业采访在广州圆满完成
多彩大学生网广州市8月26日电(通讯员杨玉成陈旭辉陈嘉文刘海博)近年来,人工智能持续火爆。一方面,人工智能无限光明的前景吸引了无数投资,大量互联网企业投身其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缺口较大…
三下乡感悟:踏乡寻情,助力教育
近日,受朋友邀请再一次进到了暑期辅导班去体验了一下做小监考老师的感受。我们采用的是就近原则,在自己的家乡寻找一个这样的岗位,然后大概做一天。经过这一天,我是深有体会呀!没有体验过的人,有的时候…
杏林学子在行动——镜头下的“城市英雄们”
2020年8月1日,镜头下的“城市英雄”纪录片团队徐苏州队一行人来到苏州市新区火车站地铁站进行寻访慰问活动,并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城市中的这一群特殊群体——安检员的工作。此次活动,是镜头下的“城市英雄…
三下乡感悟:找寻扶贫往事,不忘同富初心
三下乡感悟:找寻扶贫往事,不忘同富初心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月收入就1000元左右”,一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舆论热议。而这,直到8…
杏林学子在行动——用镜头记录城市道路上的独特色彩
2020年8月8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镜头下的“城市英雄”纪录片团队徐州分队一行人来到沛县沛城镇对服务大众,让城市更加便利舒适的外卖派送员进行寻访慰问活动。本次活动是镜头下的“城市英雄”纪录片团队继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