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逐步开展的今天,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日益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铁网络日趋完善,沿线经济也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为研究轨道交通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公管学院的经深可测实践团队利用暑假时间选择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践地点,进行了线上问卷和线下采访相结合的调研活动,以探求普通民众对于高铁经济的认知。
大众对于高铁经济的普遍认知
7月18日至21日,队员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问卷的方式率先展开调研。本次问卷填写者近一半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四分之一来自二线城市,近五分之一来自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其中80%的填写者所在地已开通高铁。
(图为线上问卷答题者居住城市占比 由队员陈翘楚提供)
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队员们发现:在被问及高铁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时,超过86%的人认为它的开通可以加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入与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升级,并且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有67%以上的人支持高铁开通可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观点;而当被问及是否认为高铁开通会产生“虹吸效应”、加剧区域竞争时,分别有56%和40%的人表示会产生此类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群众的观念中,高铁开通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还是利大于弊。
(图为答题者认为高铁开通对地方经济不同影响的占比 由队员陈翘楚提供)
义乌经济腾飞和高铁建设的联系
另一边,受疫情影响,线下调研难以大规模开展,队员们经过商议,决定由距离较近的张雅琳同学独自前往义乌进行实地调研。7月19日,她抵达义乌,并走访了义乌高铁站、义务国际商贸城等多个地点,对不同年龄和职业的20位义乌市民进行采访。其中60%左右的受访者来自义乌的经济发展重镇——国际商贸城。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民经济和生产力都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也并不如意。在这样的艰难和落魄下,不少义乌商贩挑起担子走街串巷,用红糖等价格低廉的物品换取居民家中废弃不用的鸡毛,以获取微薄的利息。在那段岁月里,商贩们抬起疲软的手臂,敲开街头巷尾一扇扇厚重的木门,却也隔着时光敲开了小商品世界的门。1982年后,市场向义乌县城集中,这才慢慢形成了如今这样享誉中外的国际商贸城。国际商贸城见证了义乌的崛起,也为义乌的兴旺发达注入灵魂与活力。短短数年间,国际数字贸易论坛在这里落幕,新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出发。义乌——这个从鸡毛换糖的故事中走出的浙中小县城,就此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县城之一。
(历史上的“鸡毛换糖” 图源网络)
另外,团队成员通过一天的实地走访发现,小商品世界能达到如今的规模和高铁站的建立也密不可分。
义乌站于2006年起投入使用,已经有14年左右的历史。在此期间,义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大陆六大强县(市)之一,居民人均收入位列第一。在福布斯发布的2013中国最富有10个县级市排名中更是高居榜首,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如果说在义乌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小商品世界的发展有猛虎下山之势,那高铁站的建设可谓是“如猛虎加之羽翼”。短短数年间,便翱翔四海,驰骋天际。
(图为改建中的义乌站 由队员张雅琳拍摄)
在本次采访中,多名小商品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高铁站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在日常进货与出货中,能够达到效率最大化;又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市场,打开了小商品世界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异地客源。既方便了引进来又方便了走出去,两者互相结合,这样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得更远。
另外,经济和交通的协调发展也带动了整座城市的进步与繁荣。受访者中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年轻人,在队员问及为何选择义乌作为就业的城市时,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更侧重义乌市的经济前景和义乌高铁站的往来便利。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交通和经济的发达有利于城市人才引流。而经济崛起和人才引进两者相互促进,在这样的交替中,城市才能永远保有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制造2025”下的时代新篇
如今,以高铁等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渗透进了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便利之余感慨时代的巨变。从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城里的贸易往来,这艘帆船的建设不过经历了短短数十载的光阴。义乌高铁站的建成就像涌起的浪潮,将这叶扁舟推向更远的远方,而中国制造是风、是水,是天地间每一个角落的起伏。“无风不起浪”“水能载舟”,风和水才是帆船能够远航的源动力。在时代的洪流里,每一艘帆船都在借力扬帆远航,视线尽头远远不是终点,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7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