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来自东南大学的“栋楠助华·O2O”实践团在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开展互联网+扶贫调研活动。12日,团队前往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及其附属扶贫车间,参观非遗彝绣产品、了解彝绣制作工艺,并与总经理丁兰英老师、工厂负责人及绣工展开交流,了解刺绣工厂的发展历程和扶贫理念。
彝绣不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了彝绣技法传承者带领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新途径。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创始人丁兰英老师,胸怀热忱、不忘初心,用勤劳灵巧的双手和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带领家乡数百名绣娘“绣”出脱贫致富锦绣路。
领略彝绣之美
彝族刺绣,流传于我国西南彝族地区,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受访的丁兰英老师于2016年8月被认定为楚雄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彝绣陈列展示区后,还进行了民族服饰试穿的体验活动,服饰精美,绣娘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不已。
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了加工厂的创办人、非遗彝绣传承人丁兰英老师。
丁兰英老师访谈
丁兰英的家乡在南华县红土坡镇,年幼时家中贫苦,为生计所迫她辍学回家,和母亲学习彝绣技艺、分担家庭重任。偶然的机会,丁兰英的刺绣小包被人以15元的价格买走,就此她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从只有12个绣娘的彝绣小作坊,到拥有数百名绣娘、订单金额高达数百万的企业,这令人惊叹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丁兰英的努力坚守还有政府多年的大力扶持。
如今,丁兰英的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厂与腾讯基金会和唯品会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得到了中国妇基会和楚雄州妇联的支持。同时,丁兰英还成立了“妈妈制造”合作社,让外出打工的妈妈们得以回乡就业,带动女性通过手工技艺提高收入改变生活。
从乡镇里走出来的丁兰英,对扶贫助残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她免费给当地文化水平低的妇女进行彝绣培训,激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加入作坊;主动联系当地残联,挨家挨户走访,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开启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
扶贫车间走访
实践团还走访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扶贫车间。在车间负责人曹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彝绣产品制作车间的工作设备,并观摩刺绣工艺。“扶贫车间”自2005年创办开始,招募南华县周边乡镇的贫困妇女、外出打工的妇女进入车间学习刺绣,让她们凭一技之长在家乡就业。
如今该扶贫车间已有六十余位绣娘在此工作,其中不乏刺绣技艺精湛者。车间的订单数量也在逐年上涨,精美的盘金绣(一种高级的刺绣工艺)制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尾声
不忘初心,以彝绣产品助力扶贫攻坚,使民族文化走向全球市场,丁兰英艰苦奋斗的身影是一代扶贫者筚路蓝缕的缩影。虽然目前企业已经小有成就,但丁兰英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并为扶贫助残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彝绣助妈妈回家,非遗助力脱贫。文化扶贫也是一条不容小觑的脱贫路径,越来越多的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收获了财富和幸福。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编辑|张紫涵
文稿|秦楚晋
摄影|刘子龙
栋楠助华·O2O实践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5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