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至8月5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四大中心“凝心聚力共脱贫,青春力量筑小康”实践服务团开展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村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时代发展中体会自己所处的位置,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与引导大学生们为祖国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活动开展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团队人员很难在线下聚齐与线下活动。因此我们采取了线上采访的形式,通过校友描述以及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许鑫瀚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2届毕业生,借助学校“挑战杯”创业竞赛活动成立创业团队,并在2011年成立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介绍
杭州三叶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实现浙江三叶青高效产出的企业,其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进行合作,致力于把珍惜野生药材进行人工种植,研发,销售。通过三叶青的种植,实现农业精准扶贫。
发展背景
浙江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较好的一个省份,地区自然环境的优越为种植经营中药材坐下了铺垫。浙江各个省级高校基本都有一个对接扶贫点,通过与各个高校的技术合作,更好地铺垫了农业扶贫。
Q1
大学里有什么经历或者经验为后来的创业工作作下基础?
读大学的时候,我参加了创业类培训,为后来进入社会创业作下了铺垫和基础。母校提供的平台加上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让我接触到了创业,参与了大学生创业类培训,而这些经历恰好成为了后来的优势。虽说在校的活动与现实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作为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过渡环节,有着一定的作用。
Q2
一家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以及研发产品过程中会遇见许多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三叶青困难其实挺多的,每次遇到的困难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本身面对问题的心态,不能被困难击倒,甚至有时候需要有一个阿Q的心态。第二,要有韧劲,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够坚定执着地克服和解决这些困难。再者,我们不否认做事情有运气的成分,但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运气来的时候,两手空空没有准备,再好的机会也把握不住。
这次疫情,浙江省的几家医院在同类产品比较下,他们更倾向于我们生产的产品。但由于我们我们在基础研发上没有做更深入的准备,在基础科研上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个机会我们也没有特别好地把握住。所以总的来说,这也是相辅相成的结果。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这三点其实是现在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我不否认几年以前我所拥有的苦闷感,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选择的道路,但在我慢慢走出这些困境后,我会发现在别人眼中的很傻的我,也可以坚持下来,未来也是一片光明。
Q3
此次疫情影响着全国上下经济发展,在疫情期间您的公司对于复工复产有何对策?
谈不上什么对策吧,反正顺势而为嘛。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对我们有农业生产上的生产周期的排期。因为疫情我们这个配料周期往后推了半个多月,对整体的一个生产计划是有影响。此外,我们采茶叶的劳动力比较匮乏,这也对我们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Q4
对于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你们还年轻,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建议多去尝试,等到你毕业之后,会有各种各样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创业的风险也会更大。在尝试前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二,创业前还应该考虑自身家庭的条件。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不仅仅有媒体报道的光鲜亮丽的一面,更多的是失败和挫折。但就像马云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可以先尝试,或者说拥有一些创业的基础,例如大学期间做一些小生意,就像现在鼓励低碳经济一样。
第三,毕业后我建议大家先工作一段时间,积攒一些人脉,毕竟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支持。
总的来说,创业具备最起码三要素:技术、资金、合伙人。其中的两要素最好是完全具备,还有一个要素可能具备,那这个创业项目的成功概率会大很多。
创业是很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很多行业当中,人脉其实才是真正的要素,其次是技术,资金反而是放到第三方。你能做的事情,有钱人也做,如何从中竞争获得成功?这时候是如果你有人脉,就会非常突出,倘若此时再有资金雄厚的条件,那肯定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Q5
对于“凝心聚力共脱贫,青春力量筑小康”这个主题有什么经历或经验可以分享吗?
我觉得我们所能付出的力量是渺小的,毕竟我们也不是什么巨型公司,而且巨型公司真的要去做这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
但是,如果从事这个行业,我们肯定还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吧,但能做多好,或者有多大的力量,那我们也很难去描述。按照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首先中药材肯定是种扶贫的方法,但是纯粹以中药材去扶贫,还是有很多问题。
其实现在扶贫的痛点不是技术,而是我刚才提到的销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农产品的技术已经非常厉害了,所以应“该如何要把这些产品销售出去”才是现代扶贫真正的痛点和难点。
因为我从小是住在杭州主城区的,在我没做几件事之前,或者说在我20岁以前,对中国的农村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在我脑海当中没有具体的印象,直到我慢慢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目前仍然存在的“城乡差距”,这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或者说文明的碰撞。所以在脱贫工作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Q6
您觉得未来的乡村振兴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方面我们接触也比较多,因为这个事一直在谈。首先,可能会有一批人在拥有真正的社会经验后再回去,帮乡里修一些路,或者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到包括投资产业等方面,这个我不否认。但是如果寄希望于只是这样做就把乡村振兴起来,那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因为乡村衰落的根本性原因是人才外流以及其导致的人才缺失。
如果留不住人,那么这些努力只能缓解这个衰落的过程,要去振兴乡村是很难的,这是我们相对悲观一点的想法。但是如果乐观一点,在国家政策逐渐完善之后,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愿意回去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贡献一些刚才提到的技术力量。其次,包括这几年的民俗文化产业落地到了乡村之后,也吸引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从事这些行业。所以现在乡村还是正处于一个城镇化、中心化的过程。
我们当然十分希望乡村能以更快的速度振兴起来,那肯定是好事,但是如果解决不了怎样把年轻人留在乡村的问题,那么就很麻烦的。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能以更好的方式解决人才外流问题,乡村振兴就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
图文来源四大中心
“凝心聚力共脱贫,青春力量筑小康”实践服务团
编辑/赖迦楠 张佳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3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