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馨怡)8月1日至10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向地摊出发”萍乡小分队成员在萍乡城内进行了为期十日的实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已经有14年历史的文化路步行街摊位点和最近新兴的南正街摊位点进行了对比了解,从中体会到“旧式”地摊经济和“新式”地摊经济的不同。
图为步行街前门摊位点。
文化路步行街是萍乡城内最早发展起来的集购物与休闲于一体的商业区,其贯穿萍乡城内最繁华的区域,头接绿茵广场,尾近梦想天街,是多年来萍乡城内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场所。尤其到了夕阳西下、华灯初上的时候,更是人潮汹涌、灯火璀璨,夜间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成熟。
早在2006年,文化路步行街刚刚建成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地摊经济。摊主自发在步行街沿街之处摆上地摊,售卖小吃、装饰品等小商品,吸引不少行人进行购物。然而,在早年,地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存在着监管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常常出现“脏乱差”的情况,给人留下负面印象。为此,步行街对地摊的管理进行了多年的整改。
图为步行街中部卖饰品的小摊。
时至今日,步行街地摊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分队成员来到步行街前门,发现这里整齐排列了21家不锈钢推车式的摊位,其中19家都是在售卖切好了的新鲜水果。摊主们从下午五点开始,在小摊车上整齐罗列好商品,把新鲜的水果切好,放在塑料盒里,一盒五块。当成员步入步行街内部,看到商铺和地摊存在着相间并存的情况,每过三到四家商铺就会出现一个小型的摊位点,卖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小吃类,还有玩具、五金、服饰、手机配件等。这样的摊位约有五十多家。对此,一位卖手机配件的店主表示不满:“不支持摆摊,地摊抢了很多生意。”
然而,许多地摊摊主也十分苦恼,一位把摆地摊作为副业的玩具摊主表示,在疫情的影响下,地摊上的生意大不如从前,收入也大大减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压力下,地摊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7月下旬,“南正街夜市”活动开幕,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购物,分队成员也更随着人们的脚步,来到了位于护城河萍水河畔的南正街。
据了解,南正街曾是小城萍乡最具商业文化气息的一条街道,在民国时期,聚集了大量的商铺,同时,坐拥孔庙等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1700年的历史传承。自2017年以来,南正街开始了综合性改造,于今年年初正式完工。“老街新颜伴古韵”南正街复原了古街传统建筑的样式,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原本的沿河的危房被拆除,周围的菜市场变成了休闲场所。
图为南正街夜市的大门
图为人山人海的南正街夜市
南正街文旅局举办的为期十天的大型夜市活动,既是为了吸引人流,又是响应国家“重振地摊经济”的号召。这种活动形式下,人们需要在文旅局进行报名审核才能在街上摆摊,每个摊位都有明确的摊位号,方便查找和统一管理。南正街上,从南门桥的街头开始到东门桥的街尾,接连有200多个摊位,提供服饰、玩具、食品等商品。还有许多散落在不同地点的节目表演为接踵而至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令人目不暇接。由于坐落在河畔,许多人会在沿河的小道上纳凉散步。
相比文化路步行街地摊经济从自发到管理的演变发展,南正街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成熟的形态呈现。在活动未开始前,文旅局已经为地摊规划好了区域范围、摊位数量,统一了摆摊形式,策划了相关活动。在活动期间,为了保证安全有序,街上来来回回的保安拿着大喇叭引导秩序,对不规范摆摊的摊主批评教育或驱逐出街。街上虽然人山人海,但基本上保持着秩序井然的状态。
步行街是商铺和地摊的集合,商铺为先,吸引的巨大的人流量使得众多的地摊聚集。再随着时间的推移,步行街才将地摊内化成一部分。而南正街夜市则是在政策的放宽后,主动策划的一场活动,利用地摊的灵活性、丰富性和人性化,吸引了巨大的人流量,为摊主增加了收入渠道。据了解,一家卖串串的摊点,一个晚上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块,效果立竿见影。
即使在夜市活动已经结束后,仍有源源不断的人去南正街休闲散步。因此,南正街附近的区域,比如东门桥上,也有摊位的聚集,数量约在20家左右。一位在东门桥上摆摊卖火龙果的老板感叹道:“摆地摊给了我们这种收入低的人挣钱的机会,一天挣几十块钱也很开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3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