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江心月)8月3日,为运用青年大学生之所学,了解各地特色文化的文化构成、识别和挖掘特色文化、使青年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凝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现的社会价值,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承文化我先行团队(kingsunny团队)的队员江心月前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进行实地参观。
长期作为福建省的政治中心、建城于公元前202年的“榕城”福州,是一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千年古城,历史上的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是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埠,也因此,在现如今的福州地界上留有众多西式风格的老建筑群,而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烟台山则是其中的代表。
“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烟台山是整个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结尾,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环山而建的旧日领事馆,以及近百幢西式老建筑。1845 年至20 世纪初,共曾有英、法、美、德、俄、日、荷等 17 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
然而,百年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烟台山的过往渐渐消失在新一代福州人的记忆中,直到2015年,随着修缮计划的开启,历时几年的重整翻新,久经沧桑的烟台山逐渐恢复了历史原貌,并在不久的将来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烟台山公园的入口,烟台山的修缮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公园,即烟台山公园,目前已大致完工并对外开放,山顶上的古烟台和梅花林都曾是镌刻在这一方天地中的标志。其正下方曾是近代福州繁极一时的渡口,因后方山上种满一片的梅树而取名“梅坞口”,然上世纪末,因疏于管理等原因,关于漫山梅花的记忆终也只能在一条“梅坞路”的路名上得见。如今烟台山公园上的一小片梅林似有复原此处之意。
图为“古烟台”石刻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 图为“梅坞冬晴”石刻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烟台山修缮计划的另一部分是想要重新打造“万国建筑博物馆”,并将其发展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追忆历史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不过这一部分尚在施工,还未完全修整完毕。
往前走见到的第一栋保存完好、修缮基本完工的建筑,是位于乐群路12号的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柱廊式风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民国十五年重建。根据建筑前的石碑记载,本建筑原为英商义记洋行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作为副税务司官邸;1949年后,随闽海关为新政府接收,并在此后由政府“统一调配”。
图为闽海关税务司官邸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继续往前见到的建筑是位于乐群路14号的协和建筑部办公楼旧址,曾为基督教美以美会(后归属基督教卫理公会)设立的建筑设计机构“协和建筑部”的办公楼。一座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红砖砌筑,是福州不多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且建筑结构完整,保护较好,是研究福州市近现代宗教史、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特别是设计史的良好实物资料。
图为协和建筑部办公楼旧址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下一个保存完好的建筑是位于乐群路23号的法国领事馆,也是保罗·克洛代尔故居,一座三层(含一层地下室)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法国近代剧作家、诗人、外交家保罗·克洛代尔曾在此居住、办公,他于1900-1909任法国驻福州领事,曾写下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为近代法国文坛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此外,本建筑还曾作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美孚洋行、福州扶轮社、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齐鲁大学医学院、婴德小修院等使用。
图为法国领事馆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从烟台山公园进,沿着乐群路向前,再走到爱国路,沿途经过仓山影剧院、美孚洋行、乐群楼、文园、闽海关税务司、卫理公会、法国领事馆、石厝教堂、盛兴洋衣坊、爱国路2号的原美国领事馆,这些都曾是在历史上留有名字、风光无限的建筑,如今褪去一身华光,有的为多家市民混住,有的为天主教徒住宅,有的为仓山环卫所、仓山区消毒队等使用,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福州的前世与当下。
图为乐群楼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 图为石厝教堂侧面 通讯员 江心月 摄/供图福州在历史上是辉煌的,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福州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其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达程度并不亚于如今的“北上广深杭”。然,后来的福州,失意过、落魄过、差点被遗忘在历史云烟中过。而如今已看遍千年万物、走过风风雨雨的福州,愈加懂得低调内敛、韬光养晦,在默默奋斗中,逐渐获得“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福州一度销声匿迹,但如今,当蓦然回首惊觉时,福州已然重新走向辉煌。
这便如同当今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阶段。
千年前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名远扬海外,与亚欧非国家均有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唐朝之所以强盛,有历史机遇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唐朝对所有事物都抱持着包容的态度,无论是言行举止、婚恋嫁娶、各种外来文化、国内涌现的新思潮,当时的社会都对它们表现出了极其宽容的态度。因此,唐朝的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地特点,它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的文化,与己融会贯通,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
然物盛而衰,随后的历朝统治者为获得更大的权力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制度逐渐变质,社会氛围和民众思想都愈加的令人紧绷与窒息,至清朝发展到顶峰,文字狱关住了中国人的思想,闭关锁国蒙住了中国人眼睛,那时的中国,想不到也看不见,最终换来的是中华民族自1840年后一百余年的痛苦挣扎和万劫不复。
曙光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出现,这次会议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华民族将重新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态面对世界,面向未来。四十二年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稳健发展正将中国重新与亚欧非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正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信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只是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泡影,而是一个可预见的将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4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