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子三下乡|心系家乡,觅红寻梦:探寻镍都开拓史
7月23起至8月9日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系家乡,觅红寻梦”社会实践团队在家乡镍都金川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结合镍都建设的红色背景,调研历史遗迹,采访开拓老人,旨在传承和发扬开拓者的红色精神!
参观镍都开拓者纪念馆
2020年7月23日,实践团队成员联系到镍都开拓者纪念馆馆长,馆长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欣然答应了对纪念馆进行参观拍摄的请求,并表示愿意配讲解员以便更好地了解镍都的历史,而且愿意为实践团队提供一次采访的机会。这次联系的顺利进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馆按时间顺序清晰得讲述了镍都建设的历史,并设有专栏分别展示了镍矿开采的原矿石,镍都建设的感人事迹以及镍都开拓者们的艰苦生活。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他们了解到镍都建设过程中那些没有多少人了解但却感人至极的红色事迹,团队成员吴某感叹说,他生在镍都,长在镍都,却不知镍都建设的由来和不易,这次实践活动,让他知道了镍都的来龙去脉,当今的幸福生活要倍感珍惜。
当天下午,他们采访了纪念馆馆长。馆长说镍都缘起一块无意中捡到的孔雀石,四面八方的支援者不畏艰苦,团结一心,才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一座新城,改变了新中国贫镍的局面,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永远记住那些镍都的开拓者们。
探寻人造露天矿
8月6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镍都露天矿,这是镍都开拓者们采矿运矿的故址。
虽说是露天矿坑,但并不全是荒芜光秃的矿石山脉,反而还有一片翠绿的树林。这是因为在2009年5月,金川集团公司联合市政府,实施“今川矿区废弃物生态修复工程”, 硬是在废渣山和荒山秃岭上,造出了一个具有大西北隔壁工业新城特色的山体式矿山公园。
矿山高约70米,登顶后才能看到矿坑全貌。团队成员沿山路行驶,山虽然不高,但路途却很远。团队成员曹某感叹说,仅是他们这一行人轻装上山就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可想而知开拓者们要把镍矿开采运送出来是有多么幸苦。登顶后俯瞰矿坑,到处是开凿挖掘的痕迹,一条山路盘旋而上,这是运矿的必经之路。这片矿坑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人造露天矿坑。
采访镍都开拓者
在采访完纪念馆馆长后,他告诉实践团队可以去金阳里社区联系社区主任从而联系到建设镍都的老人们。于是在8月9日,实践团队来到金阳里社区,社区主任表示很愿意支持此次实践活动,便联系了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去了夏老人所的社区。
夏爷爷原来是山东人,入伍参军后在1971年跟随部队支援镍都建设。金川镍都是1959年开始建设的,据爷爷说,虽然他来时镍都已经开始建设了十年,但条件并没有改善很多,仍是住在土沟里搭的帐篷,缺水时需要背冰化水,常常缺少食物,条件异常艰难。
采访时,夏爷爷经常提到一句话,“革命加贫民,要镍不要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镍成了新中国最急需的事物之一,在发现金川镍矿之后,为国家采镍,改变贫镍局面成为了每个开拓者心中共同的信念,尽管吃不饱穿不暖,尽管采镍危险巨大,但每个人都股着一股劲,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做奉献。
采访完成夏爷爷后,负责人又带领实践团队去了杜老的办公室。
杜老是1961年来到金昌支援镍都建设,是最早的一批开拓者。杜老说他们那一代人想法很纯粹,一心想着工作,抱着改变国家贫镍局面的信念,在杜老接触到的老同志中,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也没有人想着放弃。最后杜老告诫年轻人,要懂得饮水思源,忆苦思甜,将老一辈有些的精神传承下去。
经过了参观参访和调查,团队成员王某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镍都开拓史有了清晰的了解,对开拓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生活在现代生活富庶的我们更要饮水思源,忆苦思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4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