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襟两江而抱三湖,并有“三乡”美誉,是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戏曲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探寻家乡的非遗文化——玉溪花灯戏,2020年8月1日至8月9日,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华灯初上”实践队赴玉溪市展开了为期9天的返乡实践活动。
玉溪花灯,养这方人
记忆中的花灯戏源于奶奶哼唱的小调,调子有点像江南歌剧那样清丽婉转,却又含带玉溪本地的风土人情。玉溪花灯戏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玉溪市花灯剧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玉溪人民实验剧团花灯组,是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它承载着玉溪花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玉溪花灯戏融入了玉溪的文化和方言,听一场花灯戏,你便可以了解玉溪的历史与发展。2006年,玉溪花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溪花灯戏一直在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它增编了很多新的剧目,打破了我对花灯戏的最初印象。花灯戏的表演者曲调婉转悠长,几声唱腔就把《卓梅与阿罗》中的女主相知、相爱、相恋、最后为情而死的情感给唱活了。第一次现场观看玉溪花灯戏,我被演员们酝酿的满满情绪和灵动神情所感染、震撼,随着花灯戏的情节时而附和叫好、时而感动落泪,我想这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为家乡的玉溪花灯骄傲。
传玉溪花灯,承非遗文化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街头采访,我们发现大多数云南人没有听说过玉溪花灯,并认为其宣传工作做得不好,但大家了解玉溪花灯是国际级非遗文化后,愿意支持家乡非遗,前往花灯剧院观看花灯戏。家乡的非遗文化慢慢被年轻一代淡忘,只有传承人们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宣传、传承和保护它。通过采访花灯剧院院长杨丽琼女士,我们知道现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潮流新奇的唱法,对古老的民间戏剧唱法并不感兴趣,加之学习花灯戏是非常辛苦,需要天天练功,现在的年轻独生子女一代就更不愿意学习花灯戏,玉溪花灯的传承之路更为艰难。
我看到的玉溪市澄江县松元村的花灯非遗传承文化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鲜丽美好,在农村,村民们更看重的是物质文明,而轻视精神文明。在采访太平花灯传承人杨树林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传承人一代的无奈与悲凉——他们肩负着发扬非遗文化的重任,他们想把花灯戏传承下去,不想让太平花灯在自己手中葬送,但面临村里太平花灯团队最年轻的演员已有45岁,加之年轻人认为传承不赚钱而外出打工的现象却又无可奈何。当我们到访提到请杨老师唱两句时,杨师傅的眼睛里都泛起了光芒,我们被杨老师的热爱和坚持感动,我们请求杨老师教我们一些简单的唱法,感受太平花灯。
杨老师说到太平花灯传男不传女,虽然我们都是女学生但是杨老师仍然希望我们能留下来一起传承太平花灯,不想让这个祖传的非遗文化在自己手里消失,深深触动了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传承玉溪花灯不能仅仅依靠我们三人的微弱力量,更重要的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让更多人加入保护玉溪市松元村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玉溪花灯的道路可能十分艰难,但是我们想尽我们最大努力保护和宣传玉溪花灯,让玉溪花灯的非遗之路越走越灿烂。
玉溪花灯戏作为玉溪市的瑰宝,具有其独特的美。通过本次9天的返乡实践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玉溪花灯戏的历史和现状,引发了我们对玉溪花灯戏发展的思考,也让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坚持与热爱动容。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借助网络平台发送文章和视频宣传玉溪花灯,希望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玉溪花灯戏,让非遗文化和当代青年不在存在障碍。愿你我皆为传承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8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