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望:教书育人 传“炳辉精神”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我不能再像去年暑假那样,离家半月,支教调研。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一颗要成为教师的种子,似乎从懵懂进校时就被悄然埋下。会破土发芽有所成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加入了文学院“薪火相望 廿载又新”校友寻访队。
年轻的队伍从零开始,崭新的校友寻访名册等待我们填写。我第一个想到的校友就是我高二的班主任,汪园秀老师,2002年入学师大,现在安徽省滁州中学担任政治老师。高二分科,我有幸进入了汪老师带的文科16班。由于要回家待产,她遗憾没能陪伴我们走过完整的高三时光,为了纪念这段宝贵的师生情,她把刚出生儿子的小名唤作“石榴”,谐音“十六”。
与汪老师联系,比起紧张更多的是期待,真的太久没见了。因为要带二宝,汪老师只有乘孩子睡着了,才能接受采访,“哎呀,视频吗?那我要好好收拾收拾。”虽然发的是文字,但我脑中立刻浮现出娃娃脸,黑框圆眼镜,耳畔似乎传来快语速的,有些黄山腔的普通话。视频电话一开,果然没有变。
“当时我们才搬到新校区,虽然还有一些荒地,但内部设施已经建好,很漂亮,从小小的高中考进大学,一切都太新奇了。”采访老师对师大初印象时,她回答道,以前在班会课上,汪老师就用她考安徽师大的经历来激励我们。从黄山的一个小村庄到大学,需要步行很久出村,坐农用车,换大客车,最后才能背着包裹踏上火车。“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要不是考上大学,我现在就只能在家务农种茶了。”当时正处于叛逆期,心高气傲的我们在那次班会上少有的静下心来思考,认识到,上大学不仅仅是从校园到校园那么简单,而是一次用知识实现自我蜕变的机会。
大学期间哪位老师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提问,“路炳辉老师,他教我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他特别和蔼,课堂氛围也很好。”汪老师回忆道,“这门通识课比较注重德育,路炳辉老师喜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讲课很有趣,所以学生们听得都很投入。”师大人对路炳辉老师都不陌生,路老师热爱思想教育,被誉为“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其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多家重要媒体报道,其创办的“丙辉漫谈”已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张名片。“我上学时参加的社团是德育研究会,也是路炳辉老师创办的。我在大学里不是很突出,在这个社团里认识了一些人,结交了一些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汪老师补充道。
去年12月份,我有幸听了一场由路炳辉老师主持的青春思政课,当时他从“强国志”“奋斗者”“爱国行”“追梦路”四个方面为我们传递着榜样的力量。路老师用真诚的语言讲述鲜活的事例,让理论生动起来,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感到亲切。“我觉得我现在的教学风格就是受路炳辉老师的影响,把自己的故事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贴近生活,学生听着也不会那么枯燥”听到汪老师这样说,我十分惊喜。那句对教育本质的经典表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路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汪老师用她的教学行动,展现着一位合格师大人所拥有的品质——以身作则,德育为先。高二是个分水岭,为了让班上的学生不掉队,齐向前,汪老师要求学生坚持做计划表,每周都会坚持检查同学们的课外练习情况。我记得她曾说:“数学不是我的专项,但我可以监督你,把它变成你的特长。”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来到教室,晚自习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学到多晚,她就陪到多晚。在班级,她管得最严,在教室外,她和学生玩得最嗨。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同学拉她去助威,她几乎场场不落;劳动周学种菜,学生请她去帮忙,她也有求必应。
把采访提纲发给她后,她有些焦虑地表示怕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我想,作为高中政治老师的她,更倾向于在教学一线中自然流露出她对人生的思考,更习惯于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师大人的严谨特质,更善于在与学生交流中获得感悟,启发心灵。
采访结束后我联系了同在安徽师大的高中同学陈净,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读,问她对汪老师的印象。她回答,看起来严厉实际温柔,特别负责。选择思政专业有受到她的影响吗?有。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薪火相传,这就是一位教师的最好回报,最大成就。我心中早已埋下的种子,似乎发了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0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