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较为缺失。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
为了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留守儿童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时刻怀有感恩之心,自觉做到“心中常记父母和亲人、心中常记老师和母校、心中常有他人和集体”。8月15日,“小火柴—留梦守心”支教服务队在其支教所在地柏林镇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开展了留守儿童感恩主题活动。
支教服务队队长龙金鹏表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些人缺乏科学育子经验,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加之小学生正是生性好动的时期,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弱点非常明显。为此我们支教服务队就计划开展主题为‘感恩’的特色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认知。”
活动中,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助一”结对,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努力奋斗,培养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接着,志愿者们教起了《感恩的心》的手语动作,每个小朋友都认真的与志愿者做了起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屋里回荡起了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动听的歌声。一个简单的心形手语,代表了志愿者们对留守儿童深深的祝福。通过正面引导,志愿者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并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
在信件朗读环节,孩子们诉说了父母对自己爱意最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帮助父母、亲人做过哪些事。大家都静静地听着,眼眶泛红,沉浸在浓浓的爱的氛围当中。老师还组织学生现场给父母打视频电话、组织学生给亲人制作祝福卡片等等。让学生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从而学会感恩,进而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使学生明白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父母、老师、朋友的恩惠。
五年级孩子邱宇萌在信中对志愿者们说道:“我们就像一棵棵刚刚扎根生长的小树苗,需要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爱,而您们就像阳光雨露,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虽然我们很多的爸爸妈妈都远在外地打工,可您们的到来让我们感到无比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您们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条件,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充分汲取其中的营养,来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羔羊跪乳,义鸦反哺”的经典古训,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
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得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了自身视野,增长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了解到真实的国情。只有真正地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2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