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15年来,“两山”理念逐渐丰富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9年,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探索八步沙林场发展历史与现况,学习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治沙精神,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经1801班周涛奔赴家乡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纪念馆开展志愿实践活动。
八步沙林场治沙历史——黄沙变绿颜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是武威市古浪县南边的一个风沙口。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六位当地年龄加在一起300多岁的老人带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与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为纪念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治沙历史,当地政府在八步沙林场前方修建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8月7月,周涛在林场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的带领下进行了纪念馆参观,学习治沙历史。
展馆分为五个单元,采用大量图片、实物、影视、蜡像等形式,再现并记录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艰苦奋斗、治沙的奋斗历程。在参观展馆过程中,周涛注意在展馆里挂着到一幅油画,上面是六位老人在沙漠中拿着稻草的画面,林场治沙人贺中强介绍到,“油画上的六位老人就是第一代治沙人,被大家亲切称为‘六老汉’,拿着稻草是在进行治沙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周涛还学习了不同时代的治沙方式:第一代治沙人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治沙,第二代治沙人采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治沙,第三代治沙人则是采用“打草方格压沙”的治沙方法。
除了防沙治沙,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发展沙产业。从第一代到第二代,治沙从单纯压沙植树到发展沙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如今信息化愈来愈发达的今天,八步沙林场将紧跟时代,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开展“互联网+治沙”模式,让八步沙越来越壮大。
“时代楷模”治沙精神——三代愚公志
38年来,八步沙三代人扎根沙漠,不畏恶劣的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略,极大的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风貌。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2019年3月29日,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甘肃省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先进事迹,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人民学习的榜样。
周涛作为纪念馆志愿者,在了解到八步沙的故事后深为感动,进行了为期一周地讲解八步沙的故事志愿活动。周涛在讲解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八步沙的故事为当地人所知,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当地人都熟知这段伟大故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八步沙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青年人学习,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久久为功,应该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如今的八步沙,已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绿色遍地的福地。通过两周的实践,作为八步沙林场纪念馆的志愿者周涛学习到了很多,她说:“传承不息,治沙不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弘扬治沙精神,致力于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0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