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襄阳9月1日电(通讯员 黎思静 刘佳敏)
调研进入了尾声,16天的忙碌快要结束了,还有点难过。回想起刚开始的筹备期,一天不知道响了多少次的语音通话铃声,现在静谧无声的房间空旷得可怕。我们的团队成长了不少,我也是。
刚开始知道学校三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时,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自身安排打算大二来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我,在这场疫情爆发后不知所措,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幸好学校的三下乡以云调研的形式开展,这是我的一点安慰。和相识的同学一起很快就组好了一支队伍,下一步就是确立队伍的方向等各种事情。
筹备期,从无序到有序
我们都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什么都不知道,进行得很艰难,筹备期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已更换了一次队长,这就让整个队伍的运行更加困难。
第一次全体语音通话是确定队伍方向,这场语音会议12个人持续讨论了三四个小时,大家集思广益非常不错,但是每个人都七嘴八舌,还有同学时不时的打个岔,导致第一次的会议效率非常低,并且最重要的方向并没有讨论出来。事后经过反思,我们当时太过松散。队长最开始觉得团队的氛围轻松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团队工作就没有多加束缚,连续几次的会议结果不尽人意之后,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让我们反思反思为什么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却得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就将开一个会写一段会议反馈添加到了必做的日程表上。在一场一场的会议中,会议渐渐严肃高效了,我们开始会在会前确立会议主要讨论什么,限制会议的时长,在会议上有同学发表意见渐渐偏离主题也有同学及时喊停,说这不是我们这次会议要讨论的内容,剩下的部分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说。
筹备期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结束时一场场还算满意的会议,一张张简短重要的会议反馈,我们不断成长。
运行期,从绝望到希望
项目运行的前一天,我们主要烦恼的是新闻稿。平时作文写议论文、记叙文,新闻稿,我们从来没有写过。在项目开始第一天的晚上会议时,到采访的同学讲述今天的成果时,他们沉默了一会才开始说,不断吐槽。
同学们第一次在外面跑采访,受到了打击。他们在外面跑了一天,没有人愿意被采访,简简单单的问几句也没有人愿意回答。每碰到一个人就忐忑不安的上前,询问是否可以耽误几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做个简短的小调查,有的人礼貌拒绝,有的人直接快步走过。这样的打击在对象是周围熟悉的邻居时更沉重了。在他们的讲述下,我们也沉默了,开始不安,第一天就这个样子,如果之后的十几天一直这样我们的活动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要怎么办?好在我们都比较乐观,毕竟只是第一天,我们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就可以了了。可是接下来的两天我们的采访依然毫无进展,这令我们非常泄气,让我们觉得非常无助,焦躁。白天的辛苦奔波,夜晚的开会总结,向以前做过采访的有经验的朋友请教,想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没有用。我很难过,在采访的事情上给不了他们任何的帮助。
在项目进行的第四天,事情出现了转机,开始有人愿意接受采访了,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就是这几个人给了我们队伍信心,我们重新燃起了斗志。第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是附近的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家里没什么人,儿女成家立业后就在外省定居,疫情期间也回不来,还好身体康健度过了这段危险的时期。老奶奶知道我们的近况后还暖心给我们鼓励。之后的采访也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了,第一次采访的人们,是我们热血的来源,是我们的光,是希望啊。
我们的队伍从零开始,到壹结束。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活动中收获到的东西都是唯一的。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怎么高效讨论,看见了采访的辛苦,学会了怎么写新闻稿,第一次的感觉特别奇妙。我们的团队得到了许多,团队中的我也得到了许多。我知道了一个团队的运作,在团队中怎么沟通,怎么在团队中发挥自己,怎么和陌生人交流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4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