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下午,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按计划在线上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材料的交流与汇总,并一起观看了与青春版《牡丹亭》有关的几个纪录片。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虽为戏中词,道的却是人间情。上承西厢,下起红楼,从1598年开始,汤显祖的《牡丹亭》便以其典雅唯美的演绎手法,冲破藩篱的自由思想,不绝于舞台。戏中的至情至爱,超越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差异,给予了戏外的观众无数感动。2003年,带着年少时昆曲留给自己的美好印象,作家白先勇来到苏州,决定对昆曲《牡丹亭》进行改编重排,力挽昆曲艺术于衰微狂澜。青春版《牡丹亭》是我们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经典选段,探访其新创之初的种种因缘际会,了解成功背后的原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昆曲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因此我们团队的小伙伴都对这次腾讯会议饱含着高度的期待。
现代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一再陷入困境,昆曲艺术自然不能独善其身,面临行将灭绝的危机。带着对昆曲艺术自年少起就积藏的喜爱,白先勇先生启用了一大批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演员,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意图复兴走向式微的昆曲艺术。在访谈中,白先勇先生谈到他改编重排《牡丹亭》的初衷:第一,要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来担纲,第二希望召唤回青年的观众,第三,恢复昆曲原有的青春生命。在白先生看来,昆曲艺术代表着中国表演艺术最高的美学成就,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当中,青春版《牡丹亭》在尊重昆曲本体的基础上,融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为的是唤起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觉醒。,
年轻演员俞玖林,沈丰英,谈及与青春版《牡丹亭》的不解之缘,亦多有感触。自2004年的首演,二位新人演员一路走来,陪伴着青春版《牡丹亭》走过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然而时光不曾改变的,是他们心中对于《牡丹亭》独特的诠释与演绎。提及青春版《牡丹亭》与传统版本的不同之处,俞玖林说,青春版《牡丹亭》并非新创,无论如何,它都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在排演的过程中,老一辈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将多种传统的技法传授于他们,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独挑大梁的男女主角。但新版《牡丹亭》之所以大获成功,绝非仅限于简单的继承与照搬,而是去芜存精,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新创,传统的55出被精选为27出,舞台表演简洁却流畅,张弛有度。同时,在服装、舞美、色彩、音乐的节奏等等方面,新版《牡丹亭》都做到了创新。祛除传统服装艳丽、标签化的元素,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服装淡雅舒适,贴近生活;舞台灯光的转换,也有效烘托了舞台上缠绵悱恻的情感氛围……种种甚至为人忽略的细节,青春版《牡丹亭》都力求做到完美,台前,幕后,每一位参与人员,一切的一切,造就了青春版《牡丹亭》最终的成功。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为行将式微的昆曲艺术带来了曙光。此次线上纪录片的共享观看,最打动我们的,也许不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而是其成功背后,每一处细节的诠释,每一份匠心的传承,创新立足于继承,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于低徊温婉的唱腔之中,昆曲艺术所追求的,是细水长流,水静却流深,现代的每一处创新,都是汇入其中的汩汩细流,细流不曾断绝,昆曲艺术在延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3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