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9月4日电(通讯员段泽徐 胡艳)
7月19日,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智库沙龙就舟山发展与舟山人才问题在浙江海洋大学六号会议室举办,浙江海洋大学“东海揽月”调研团代表苏峥参与并发言。翌日,调研团就相关内容赴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进行采访调研,集思广益以寻舟山人才发展之道。
20日早上,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浙江海洋大学人才办副主任姜华帅老师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在舟山人才政策方面与调研团打开了话匣子。作为二十年前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舟山,并就此扎根于舟山的北大校友,黄建钢教授行走在舟山二十年来发展的长河中,目有所见,心有所识,自然见解较为长远。他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节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团队也相信,舟山目前的发展速度或许表面上看略显缓慢,但它内里是健康的,不贪一时之快而是功在千秋。在人才强国的今天,政策和经济已化为山脉,需要的是青年们立于本土大地,踏出发展的步步跫音。
当下学科竞赛的形式不断地拓展,通过学科竞赛到底要提高学生哪个方面的素质需要深入探讨。黄建钢教授提出,在学科竞赛中,一个团队想要取得成绩往往需要有团队精神,培养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确,团结精神于个人于团体于社会而言,都大有裨益,而将团结精神注入在故乡建设之中,也必将让故乡发展如鱼得水。因此,人才的在舟意愿和团队意识变得弥足珍贵。
为了知道在舟大学生们对在舟山创业的意愿强度,我们特地做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得知,本地学生留舟意愿不强烈,且对海洋科技行业关注度低。事实上,舟山作为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共同体,蓝海优势显著,新兴产业前景广阔。另外,部分大学生对创业优惠政策或创业途径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育上的改进。高校是人才荟萃的平台,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穿插舟山本土文化,将精神固化为心海的沉锚,人才才可心怀故土。舟山培育人才重视了综合效益,让人才与这方岛屿“看对眼”,方能留住人才,为舟山的发展添砖加瓦。
当前整个社会人才与舞台之间是矛盾的,当物与人的制衡成为发展的肯綮,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人怎么做。对此,我们通过黄建钢教授的理解,总结出两大方法。一是运用自如,即大学生需提高自我素养,有能力自然能在相应的舞台上大放光芒。人足够优秀,便可施长处于社稷,视关键于忽微,展光芒于乡土,歌壮志于九州。二是游刃有余,即不拘泥于固定的平台,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平台。有的时候平台的广阔反而是限制,黄建钢教授举了自己的例子,从最开始因为北大学籍而被过于仰瞻,到现在凭借自身在舟山作出的各项成就赢得尊重,后者更为实在。大学生热爱自由却无往不陷入虚荣和冒险的囹圄之中,在江湖浪迹之时,不妨羡青山有思,回眸看看故土,也许那儿便是寻找已久的发光之地。
通过浙江海洋大学人才办副主任姜华帅老师介绍,我们得知,目前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孵化自己的企业,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为比赛而比赛的并不少见。另外,大学生学科竞赛成果孵化要面对很多的“先天不足”,例如资金有限、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所欠缺,保持关键技术的“高精尖”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压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就要谈到目前舟山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助政策方面宣传的问题。上层建筑是人才可以留住的基础,以政策的方式打好森严的壁垒,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方可控制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化智慧于家园建设之中,付诸实践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而至于政策如何被大学生们熟知,上文提到的教育工作者可肩负起这一职责。
大学生们本身的思想和气度,也是促进舟山得以发展的力量支持。舟山文化是封闭和开放兼具的“一枝独秀”,封闭在于海岛,开放在于海洋,生活于这片陆地上的人如果能培养出“海洋思维”,就能找到无限的机遇与可能,掀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人才自然而然就会留下来。被需要的地方,才是“乡”。舟山市代代创业者,都是筚路蓝缕起高楼。因此在思想方面,大学生们需要有所认知,在创新创业时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应惧怕苦难,做好“小生意”,才能有日后的宏图大展。轻狂为一坛烈酒,而务实为百亩良田,长久的耕耘才是通往成功的青石板路。
在结束了与两位教授别开生面的对话后,调研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中昌国际大厦,采访舟山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浙江海洋学院原党委书记,现任舟山群岛新区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周克非老师进行会谈。对于舟山市的人才政策,周老师强调了要因地制宜,发挥舟山的特色。而人才到位后,就要提供对应的发展平台。舟山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有足够能力去吸引初出校园的毕业生。舟山要立足于舟山本土特色,发挥舟山的优势部分,让大学生们看得到长处,看得到未来的发展前途,才可更好留住人才。学科竞赛成果孵化要注重本地特色,将那些不可取代不可复制的舟山元素融入其中,往往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落地与发展,写下稳健务实的生动注脚,让舟山本土的发展葳蕤蓬勃。
这一次与智库的对话,“东海揽月”调研团队收获颇丰。最终总结,打开舟山发展之锁的秘钥有好几把:一、在舟人才的团队精神;二、大学生自我修养程度和在舟意愿;三、政府对人才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普及;四、大学生创业时的思维方式;五、舟山对本土文化的把握。希望此行能够帮助广大在舟青年学生用蓬勃的青年朝气投身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响应“八八战略”,将自身成长成材同舟山发展和新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