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学子走进广西乡村,助耕并体验新型乡村耕作文化
2020年8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黄峻逵志愿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民安镇兴上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农忙时期的农户进行疫情好转后的复耕复产,并了解体验乡村新型的耕作文化。
积极响应了当地政府的号召,该村村民在疫情严峻期间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使得农活不断积累。而疫情情况好转后,村里的青壮年又外出复工,使得村内劳动压力增大。
此次实践,志愿者协助农户进行了种植地瓜、花生、甜菜芯及照料荔枝树苗等农务生产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与农户沟通以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状况。图为志愿者黄峻逵在给树苗除草培土。
农忙时期过后,志愿者们还会帮当地果农分担杂务劳动,如修剪百香果的枝条。
经志愿者走访及实践体会得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广西北流市农村居民现在的生活已得到了巨大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渐渐富裕,使得耕种产物的主要去向也从以前的对外卖出转变成了满足对自己的消费。也因此,一种新型的乡村耕作文化正在形成,村民们已渐渐从当初的“为挣钱糊口而耕作”转变成“为耕作而耕作”。村民们现今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青年们的外出打工,挣钱已不再作为村民们耕作的主要目的。
在这个实行小农经济的村庄,村民们各自耕作着属于自己的土地。杨建芳奶奶就有许多块分散开来的小田地,而经济条件不差的她每日却还会坚持下地干活。“现在家里不是挺富裕的了吗?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整日在地里干活?”志愿者向杨奶奶询问道。“习惯啦,不做的话闲着很无聊,而且种点菜到时候可以等儿女们回来时让他们带走,”正在自己的小菜地里洒甜菜芯种子的杨奶奶说。
突遇小雨,刚刚从田里赶回的一位老爷爷,虽被雨淋湿了身子,却仍笑着调侃起了天气。
从这两个鲜明的事例中便可察觉:该村村民把做农务更看作是一种思念方式、一种生活乐趣。
该类乡村新型耕作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农民的耕作目的发生了转变。而且,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耕种已成习惯,它寄托了耕者对亲人的思念,并能使村中留守者枯燥的乡村生活变得充实。
助耕,助的是农务——其让志愿者得到学习与锻炼、让村民的耕作负担降低;耕的是内心——其“耕”新了志愿者对农村文化等的认识、“耕”新了村民们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印象。或许此次实践没能长久性地帮助到农户,但它能让志愿者及更多人深入地去了解这些乡村居民们的生活和文化。
实践结束时,志愿者感慨:对于现在广西的传统农村来说,土地即是农村的生命,即使物质条件富裕起来了,农民们必然仍会选择继续耕作,继续在耕作中寻求那份独特的精神宝藏。
文字记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黄峻逵
摄影记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黄峻逵,民安初中教师 黄世景,果农 赖锦东
审核人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 刘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6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