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两会号召,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模式,7月25日至31日,我与苏州大学让流动摊位不再流浪暑期实践团队其他4名队员分别在厦门市、巢湖市、常熟市、青州市和扬州市的社区和城管局展开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与摊贩交流、访谈社区及城管负责人等调研形式来了解各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和社区的建设情况,为探索以社区融入为视角设计流动摊贩的治理方案提供第一手调研资料。
今年两会提出: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群众一点温暖。提到流动摊贩的治理,人们第一印象往往会想到摊贩和城管之间的游击战,但其实城市中的流动摊点大多集中在居民区附近,属于各个社区的管辖范围,而且随着近些年城管力量不断下沉到社区,社区这一主体也逐渐开始在流动摊贩治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个思路,我先后走访了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办事处、文昌花园社区附近流动摊贩及社区负责人,收获良多。
实践收获:三个主体,三种困境
首先对于执法人员来说,往年的暴力执法是不再存在了的。两会之后,城管局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方案为 “有规定、有时间段”,相较于之前直接取缔的政策,显得更加人性化。但即使如此,仍然有摊贩无视规定,在非指定区域和非指定时间段内摆摊经营。在后续的摊贩采访中,我和摊贩提到这个问题时,发现他们也有苦衷,即划分的指定区域离他们的生活区域太远了,来往路程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迫不得已才在区域外摆摊。由此看来,在研究城管与流动摊贩这对矛盾体时,不能只看表面,两边的诉求都要考虑。与此同时,相比于人们平时对于城管野蛮暴力和摊贩素质低下的“刻板印象”,我通过亲身实践的体会却恰恰相反:我刚到城管局时,恰好赶上执勤小队回来,得知我此行的目的后,队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队长在每年的年终总结中也都在强调提高队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流动摊贩作为文化程度不高的社会群体,也在逐年改善自身素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规定。在采访过程中,摊贩对于制造出的垃圾都自行处理掉了,没有丝毫影响市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与印象中的反差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城市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人性化治理正在不断深入。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队员访谈。通讯员 陶雨然 提供
最后,在与社区负责人的采访中,我发现社区这一大主体即使有在摊贩治理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潜力,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参与治理。负责人对于本社区内流动摊贩的人员情况知之甚少,与城管的合作也不够频繁。
三大主体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攻克这个城市治理难题,但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几天的访问调查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好政策的提出都需要多角度多主体思考和大量实践的支撑,更让我欣喜的是,即使困难重重,但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社区负责人和摊贩,都在努力试图通过改善自身并积极影响他人来改变现状。对于我这样一位刚步入大学不久的大一学生,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让我的访谈之旅十分顺利。
图为队员在与卖烧饼的摊贩进行问卷访谈,摊贩在一边照顾生意一边解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陶雨然 提供
实践感悟:加强沟通协作,共创美好家园
我在采访过后,思索发现三方主体之所以有着不同困境,其实依然是沟通断层导致的结果。城管不理解摊贩为何无视规定,社区也因了解不足,所以很难起到积极作用。流动摊贩是一个城市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不仅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也是推动“夜经济”的主力军。没有摊贩的城市缺乏灵魂,同时,没有规矩也无以立方圆。所以说,城市的发展,三大主体需要相辅相成,共同把握一个度,城管力量下沉到社区,摊贩逐步融入社区,提高自身归属感,才能让城市既守礼仪、又有活力。
同时,此次实践活动为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多么不易,也对基层工作人员和劳动人民产生敬意。我和我的伙伴们也会继续深入调研,让流动摊位不再“流浪”。(通讯员 陶雨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