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还记得高二那年,忽闻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病逝的消息,我顿觉恍恍惚惚若有所失,脑中不禁回荡起那首淡淡忧伤的小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每每读到关于家乡的文章,我总不禁担忧,待我离开这个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去到几百里外的他乡读书、工作,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到这,一切,都还会在吗?我喜欢乡愁这个词,它像秋日的阳光,淡淡忧伤却也带着一丝亲切和暖意。但我总担忧我们这一代人年迈之时,乡愁无处觅寻,落叶无处归根,这会是一件很悲凉的事吧。可我不知道该如何寻找,如何去守住乡愁,直到我偶然间看到春江街道“团青社联盟”之“味道山乡”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招募通知,没有犹豫的,我毅然决定报名参加。
真的很庆幸我能参加这次活动,正如街道党工委委员周云飞部长在开班仪式上所说的,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有所体会。只有当我切身实地的去感受自己家乡的点点滴滴,边走边听边看,学习街道的各村史文化以及传统手艺特色,对家乡历史人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乡愁,其实积淀在我们的家乡情怀之中,藏匿于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中,飘荡于家乡的一花一树之中,也环绕在家乡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走访街道的各个村落,我惊艳于“一江春水,碧如天;两行白鹭,起平沙”的中沙落雁,沉浸于壮阔恢弘的春江夜画,感叹于勤政奉公、勤俭守己的二董遗风,更感动于“承载百年史话,共享精神家园”的一座座宗祠和文化礼堂之中。我想,一个村庄文化积淀最浓郁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宗祠和文化礼堂了吧,而乡愁,也应当起源于这一座座庄严又亲民的泥墙青瓦之中吧。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平村青年,我惭愧于,二十年间无数次的擦肩而过,直到如今,我才认认真真踏进我们的王氏家庙,探寻到它的神秘与庄严。
通过学习村里老前辈王庆平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认识到,宗族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丰厚土壤。由此孕育的传承千年的宗祠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家族内都有自己的族规和族训,由有威望的族长实行统治,就像皇帝建太庙祭祀祖宗一样,各族也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都称作祠堂。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祠堂也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或文化礼堂,族人们在这里交往、娱乐,使祠堂成为具有民俗性质的公共建筑。正因为这样,祠堂成为一个家族的象征。
如今对我们春江青年来说,遍布富春大地的家庙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缅怀先祖、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静静站在家庙里,我们能感受到时光荏苒,历史变迁,以及丰厚的乡土文化和直观的宗族文化。
我想,我们的家族得以传扬的文化精髓,我们的后人得以留住记忆的乡愁,尽在这一座座祠堂中吧。
所以,纵使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守住家庙,留住乡愁,为漂流四乡的族人守住根,永远是我们青年的担当和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0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