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感受非遗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开得胜”实践队来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深入调查制作苗族服饰的主要过程,为进一步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基础。
“七开得胜”实践团队由8个人组成,队长钱坤来自材料193,负责云南当地采访工作,副队长郝子奇、队员陈植园来自材料193负责视频剪辑和图片修改等工作,新闻稿组组长秦媛来自物流192、队员聂爽来自物理192、队员简茜来自材料193、队员张田来自材料193、队员徐晓晗来自沈阳工业大学工程管理1901负责写稿工作。活动实践行程开始前,团队在网上发布了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于苗族传统服饰的认知程度。由于疫情原因,团队采取队长实地调研,并通过直播的形式将云南现场的情况传递给大家。团队于8月1日前往到了云南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塘子寨,第一天便随村民们一起走进麻地,实地调研割麻,采麻过程。
对麻的初步认识与了解之后,团队第二天前往了非遗传承人王树萍的家中,在王树萍奶奶的讲解下,熟悉着苗服由麻到布再到绚丽多彩的各式苗服的纯手工艺制作流程,也倾听着前者对于每一种苗服图案的深刻阐释,期间对于织布过程,也是稍稍尝试了一下古老织布机的神奇之处。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文山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也参观了更为丰富的苗族服饰文化,包括苗服的发展史,兴衰历程,也从中看到了如今苗服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与一旁的讲解员探讨交流,对苗服具深远意义的苗服文化传承发展问题,也是渐渐明朗。
虽然我们与苗族村民的相处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这项工艺的热爱以及在他们身上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云南边疆战乱时期,他们也没有丢弃苗族古老的文化,没有放弃自己的家园。每当谈及那段贫困艰苦的岁月,我们总能看到王树萍奶奶眼中饱含着泪水。这个泪水我想不是为了自己的辛苦而是为了工艺传承的艰难与困苦。对苗族人来说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一项手艺,它已经融入了苗族人的血液,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信仰。
希望我们这次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项手艺,并且将它传承下去,同时我们希望非遗精神可以得到广泛传扬。
团队在实地采访的同时,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由于此次实践活动未能全员前往云南,这对于负责宣传的同学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实践队长将在云南的经历与收获采用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帮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写稿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各种问题,在投稿初期,一周一篇稿都没有过审,我们甚至怀疑了自己的能力,但这都没有动摇我们参加这个活动的初心。最终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以及队员之间良好的配合,我们的稿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中国大学生网投稿10篇,5篇中稿,5篇待审。中青网投稿40篇,28篇待审,5篇一审通过,7篇中稿。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也了解到了任何事都不只是像表面上那么光彩的,背后都有着团队的不懈努力。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轻而易举的,成功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会继续努力的,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2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