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合肥8月31日电(通讯员 高腾飞)7月全国进入雨季,淮河上游来水量剧增,7月20日8时30分左右,淮河王家坝闸水位已达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时隔13年后,王家坝再度开闸蓄洪,这也是第16次开闸蓄洪。王家坝闸附近濛洼蓄洪区内的四个乡镇再次陷入一片汪洋。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同学积极响应国家防汛救灾号召,成立“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团队前往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王家坝镇郑台子庄台进行居民灾后生产自救、生活情况的实地调研。
8月13日清晨,合工大资环学院“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抵达了阜南县王家坝镇开启了本次汛情调研之旅,在王家坝水文站李站长热情的接待介绍中了解到今年水位是1968年洪水以后最高的一次。在开闸蓄洪76个小时后王家坝站水位相较于开闸时的29.75米下降了1.47米。76小时里,濛洼蓄洪区蓄洪总量为3.75亿立方米,相当于26个西湖的年蓄水量。
图为被洪水淹没变成孤岛的庄台。淮河沿岸肥沃广阔的土地吸引着20万农民世世代代的在这里耕作生息。洪水来的时候,这个区域的功能是蓄洪;洪水没来时,仍然可以垦殖。当地人也摸索出了“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生存之道。为了应对蓄洪人们创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区域,一种叫做保庄圩,人居住在“凹处”,洪水被拦在堤外;另一种中间高,四周是土坡,则叫做庄台。
此次调研活动的地点是一座名为郑台子的庄台,庄台拔地而起像一座堡垒一般挡住洪水,每当洪水来袭后,蓄洪区内77座湖心庄台成为一座座孤岛,进出变得十分困难,需要用船往来接送人员和物资。郑台子的李书记在回忆到当时的情景时都是十分的激动,在上级下达开闸蓄洪的通知后只有一天的时间给村民进行物资农产的运输转移,每家每户都是连夜将粮食抢收,县里的志愿者也是一手一只鸭子一只鸡的跟老天抢时间。苦的就是那些经营水产品养殖的农户,只能尽量的减少损失了。
在提到郑台子的村民时李书记的脸上则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尽管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要眼看着自己生活的土地被洪水淹没,大家也都是很配合,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抱着尽量为国家减少负担的心态积极的进行生活物资的准备和灾后的生产自救。以前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但王家坝的人们却没有让自然环境的险峻影响人民到的淳朴。
第16次泄洪,不同的是时间相同的是国家对于受灾群众的关系,阜南县各大医院也是在蓄洪的第一时间就向各大庄台派遣了驻台医生和相关的电力保障人员。郑台子的驻台医生王医生在泄洪的第一天就乘坐着冲锋舟来到了庄台到现在已经连续在台上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回忆道:“自己也是第一次经历泄洪,由于水性不好的原因在冲锋舟上的心情还是很紧张的,但是想到庄台上的居民已经处于一座孤岛之上心里便多了一份勇气。”由于庄台上缺少医疗设备,夜里有一位被严重划伤的居民急需包扎缝线,县医院的院长连夜驱车到坝子乘坐冲锋舟运送设备,但由于冲锋舟会搁浅的风险院长直接撸起裤脚徒步将设备送到村民家中进行处理。
图为王医生上门为村民出诊。在与台上的居民聊天的过程中问到:“为什么不搬迁到县里或者圩子里生活呢?”张奶奶语重心长的说道:“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哪里舍得搬呢?”濛洼蓄洪区内,沿河的每户人家都至少有四五亩地,不发洪水的日子,这些地足够养活一家人。虽然政府鼓励人们自愿搬迁并且给予了优惠的政策但是对于习惯了农作的人们到了县城后的生活营生也是一个难题。王爷爷在旁边也笑着道:““要去早就去了。之前也去住过,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还是待在村子里自在,空气好,环境好,每天聊聊天,种种地,农民嘛,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确实有些人不愿意搬。不过政府完全尊重群众意愿。”李书记解释,不想搬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现在国家对淮河治理力度加大,从2007年到现在,2013年只发了一次洪水,老百姓的农作物还是有一定收入的。二是即使拔闸蓄洪了,农户也能得到国家的补偿。再就是,迁出一部分居民后,庄台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很满足。最后就是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尤其是老人,就喜欢待在农村,在城市里住不习惯。
在郑台子的时间里,李书记在解决邻里间的问题依旧是忙得不可开交,王医生挨家挨户的询问卫生和身体情况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张奶奶和王爷爷搬着板凳在巷口扇风叙闲,还有急急忙忙背着箩筐下地抢种绿豆蔬菜的马大叔。洪水来势汹汹卷席着危险与毁灭,但勇敢坚毅的王家坝人用信心与淳朴铸成了一道围墙保护住了生活与胜利的希望。作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保持信心;在危险面前不畏惧不忘初心,此次王家坝调研之行倏忽而过,但王家坝人民用“舍小家为大家”精神所书写的爱的故事终身受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将这种精神发扬传承做一个在集体中发光发热的奉献者。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书记、王医生的合影。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7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