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更加深入探究在时代的变迁与改革下的非遗。7月1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小分队的两位队员,前往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解放公园内-泥人胡工作室探访了胡作林老师并和他进行了当面的交流和采访,了解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和泥塑传承的现状,并探讨了当代青年对非遗传承的态度。
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小分队初入解放路塔园内,便看到丛林深处的阁楼-泥人胡工作室。队员前去拜访时正逢胡作林老师准备制作泥塑人像,队员还和胡作林老师的一名徒弟一起搬运制作泥塑的原材料。胡作林老师还给队员讲解了制作泥塑所用的原材料之间的区别。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遗文化泥塑的工艺和泥塑的传承发展模式,调研队员跟随泥塑传承人胡作林了解泥塑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故事。
武汉泥塑传承人胡作林是武汉市泥塑艺术研究会会长、泥塑艺术武汉市非遗传承人,被列为“江城八怪”之一。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让调研的队员理解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中华文化延续发展的见解,并对现代年轻人去传承的期待和看法。他表示传统文化和工艺还是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路,他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延续它的生命力也必须要和现代进行融合,单纯靠老一套的工艺和传承模式是不行的,文化延续需要创新,而这需要年轻人的参入和推动。
图为队员协助胡作林搬运制作泥塑的材料。樊汉奇 摄
在之后了解到 泥塑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胡作林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周边市民的塑像。这些百姓群像,让胡作林的作品更贴近武汉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队员采访中问道,用泥塑这种传统方式去记录周边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触时。胡老表示,用泥巴去创作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去创作也只是单纯的简单记录群众的百般姿态,他反复表示自己只是一位草根手艺人,并没有很大的本事,和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而他这一辈子也就只想做好“玩泥巴”这一件事。“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文化的志愿者”,胡老创作了许多泥塑艺术,队员在问道传承人自己在做这门手艺除了热爱和推广这门技艺的初衷外,身为一个文化传承人最重要是什么时。他答道:“作为一个非遗的传承人除了真正的爱上文化,能吃苦外,要通过自身的责任去做到真正的推广,把这个东西真正的去宣传出去,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图为胡作林的作品。邹强 摄
在交谈的过程中,队员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胡作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担心。胡作林表示他很担心传承人的流失,他惋惜的讲道之前也有很多人来找他学习这门手艺,但都存在坚持不了的一个问题,大多都是学到后面都选择放弃。而目前也只剩两位学徒在学习,他希望现代年轻人想传承这种手工技术还是要去除浮躁,静下心来才能坚持下去。队员也深刻的表示做这种非遗的传承确实也需要足够的热爱和不被社会生活现实动摇的心。这也是为什么非遗传承的存在困难,关注的人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当代存在的状况,这是各个时代都存在的一个问题。而非遗的保护首先是对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保护,它是文化的身份,文化的一种标识 。而这种文化得以延续就必须有人愿意去传承。
图为胡作林与徒弟一起制作泥塑。 邹强 摄
胡作林在接受队员的采访过程中,也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当向胡老问道,对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口头传授和文字,随着现代化网络平台的开放,在泥塑的传承上推广这一非物质文化时又尝试了哪些渠道。另队员感到新奇的是,胡老也会用抖音,并表示也会通过互联网和一些新媒体去宣传和普及泥塑手艺。但他也表示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利用好这个平台。其实现在政策也一直很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对民间手艺人大环境与以前相比也变得友好,胡作林对此也是深有体会。他感慨表示:“确实,环境好了,政府出资援助,国家出钱让我们去尼日利亚进行文化交流,组织比赛。”的确文化要传承下去,首先得先重视这个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需要大家深刻的体会其珍贵性,用智慧引导文化传统和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图为胡作林与队员的合影。 邹强 摄
也许手艺人的共同初衷都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就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祖先有一种联系,而这种关联,需要一个载体,而非遗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对非遗的保护就是对我们民族的一种认同。非遗传承人作为一个文化载体的承载者,在这个时代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非遗的诞生也是人们生活需求的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延续,它的生命力还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