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以来,疫情自武汉市爆发,中国第一时间报告疫情,迅速采取行动。随着防疫抗疫工作的不断开展,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复工复产与防疫抗疫齐头并进,这就对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的新要求。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北交机电卫生联盟”,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背景,围绕公共卫生相关问题展开社会调查,以疫情为鉴,筑卫生防线。从心理健康、科学运动、垃圾分类等生活方面调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只有做到健康生活、公共卫生人人担责,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病毒的传播,重视公共卫生安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线上问卷、线下采访为主要调研形式,并基于收集的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线下采访中,我们选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几名采访对象,分别为:宣城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阮元峰医生、某小区物业经理陈国平先生、大庆市第六十一中学教师沈艳明老师及大庆市第三十九中学王莎老师等。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结合对方的职业背景,分别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对宣城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阮元峰医生进行采访时,首先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医院工作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随后请他针对疫情防控、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权威建议;作为一线的防疫人员,陈国平先生结合自己的工作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议。而两位老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生动地讲述了疫情对教育行业,如学生网课问题、家长与教师沟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线上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64份有效问卷,填写范围基本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黑龙江、四川和华东地区。
图1问卷填写人所在地分布
图2 问卷填写人所在地分布比例
填写人员主要是20-50岁的中青年,占比93.9%。其中有59.15%的学生。
图3 问卷填写人年龄分布
图4 问卷填写人职业分布
经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公共卫生宣传方面
群众对于疫情发展的关注度非常的高,87.19%的人每天都会投放一定时间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并且大部分人都能够理智客观地分析对各个渠道获取的信息,但新媒体渠道信息良莠不齐,置信度较差。
(2)防疫知识知行方面
群众对于生活中能够触碰到的或者使用到的危险物质例如酒精未有深刻意识。对于疫情虽然防范的认知是有的,但实际操作上的一些注意事项,相比之下会存在一些忽视。
现阶段有25%的人开始重复利用口罩资源、7.32%的人开始放松不再进行自我防护。这都是些很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人群中有小部分人开始放松警惕。抗疫是一场全民战役,任何人都不该轻言放松,给全社会防疫战线留下隐患。
(3)身心健康重视方面
线下采访时老师们表示,疫情居家网上教学,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和家长都又出现一些恐慌的负面情绪。线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95.73%的人表示接收到负面新闻。有80.49%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但实际上从未出现焦虑的人却只有48.78%,也只有14.02%的人考虑过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真正付诸实践参加了心理辅导的比例仅占1.83%。这巨大的比例落差,可以看出,至少有三成的人出现了心理问题却没有重视它,自认为自己心理没有任何问题。敢于、勇于承认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中,却只有极少数会去直面心理问题。更多的心理问题还是依靠个人自己消化。
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大部分人在居家期间有足够空闲时间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科学运动。“每周至少参加3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运动”是我国确定的经常锻炼标准,对于此项标准,仅53.04%的人群能够做到。
面对环境变化和疫情压力,82.92%的人都能够非常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4)公共卫生认知方面
大部分人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但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到位。有至少50%的群众在垃圾分类知识上出现了错误。拒食野味是全中国的共识。但野味的标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成以上的人发生了认知错误。倡导节约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节约与公共卫生也是息息相关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这也是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对公共卫生的贡献。我们仅仅罗列了几项生活中的小细节,却只有41.46%的人做到了节约不浪费。
经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实地采访,本实践团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健康生活新方式。疫情的确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同样暴露出我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应用,汇总成以下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
(1)正视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稳定你的情绪状态。
(2)稳住防疫心态:不能够有侥幸的心理,不能掉以轻心。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密集或者封闭环境如乘坐电梯,须戴好口罩;尽量减少近距离交谈;打喷嚏、咳嗽时,请用一次性纸巾遮住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放置到塑料袋里系紧;外出归来后应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并好好清洗脸部;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公共用品前后进行手部消毒。
(3)接纳心理反应: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更要学会主动求助,关注心理健康。
(4)适当科学运动:每周保持运动3次以上,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宜。
(5)主动了解垃圾分类标准:共同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6)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脑海,勤俭节约要从我做起,更要从现在做起。
我们也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部分建议:
(7)针对新媒体渠道信息良莠不齐,置信度较差的问题,可以新媒体注册时要求其提供所属地信息,并将此自媒体归为当地网络安全部门监管,这样各地分管各地新媒体,减小监管负担;另外,加大网民的权利,各大媒体平台突出宣传网友举报的权利,一些非法错误的信息可通过广大网友的力量进行更正。
(8)针对疫情防范存在忽视的问题,各地社区、校园等公共场所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尤其类似酒精不能向空气喷这种容易被忽视的知识。例如在大学里,登录校园网或其他网站时可以要求同学们做几道防疫知识的选择题。也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宣传增加人们的防疫知识,例如在各大媒体平台的进入页面显示一两条容易被忽视的防疫知识。
(9)针对心理健康问题不被重视的问题,我们建议将心理健康检查列为体检的必查项目,不止青少年、中青年也应当定时参与心理问题筛查。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让心理辅导成为普遍平常的一种医疗方式。例如在各大影院的电影开场前,各地的公交车站牌、火车站的候车室等地方都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公益广告。
(10)针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将垃圾分类逐步细节化,增强监管力度,增加惩罚措施,发现故意违反垃圾分类办法的行为实行罚款等措施;同时,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在垃圾桶旁增加常见垃圾的分类标准,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提供智能查询系统,通过语音询问提供分类标准,或者增加智能垃圾桶,能够识别垃圾种类,自动分类处理。
在疫情的强击之下,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今年也是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战士们”的生活也逐步从吃得饱转化为吃得好。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步入小康社会的条件下,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做出新规划”。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给出属于当代大学生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也希望人民群众可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让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脑海,不断提升个人生活质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5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