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呼吁大众关注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人文·力量”|寻历史发展舟山实践队以舟山海洋文化为切入点,来到了拥有多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岱山县东沙古镇进行调研,采访多位非遗传承人,切身体会了岱山非遗文化的魅力。
执笔作画:绘出梦与绚烂
岱山渔民画,是一种现代海派民间绘画,充满着浓烈的海洋气息和地域文化特征,艺术地再现了海岛生活场景、民俗风情。
明快热烈的色彩碰撞出无法意料的形式美,均衡饱满的画面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渔民画展馆里陈列着的不仅是海的样貌,更是渔民画家蔡成世老先生执笔绘梦的一生。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蔡老师的工作室,在这个倾注他情感的工作室里,我们切身倾听了渔家人的故事,感受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蔡老师为队员们详细地讲解着画作背后的故事,并传授着渔民画的作画诀窍。在谈及金钱名利时,蔡老师也笑着告诉实践队的队员们,渔民画是其灵感的产物,是其生活体悟的结晶,它永远也不会成为他谋利的工具,它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单纯谋利的工具,艺术应当是纯粹的,真诚的。
方寸舞台:演绎悲欢聚散
生旦净末,男角女角,角角出色,大戏小戏,文戏武戏,戏戏精彩。鲜活而又充满着趣味的布袋木偶戏,是整个岱山的倾听者,也是整个舟山历史的诉说者。
布袋木偶戏又名“小观文”,俗称“下找上”,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话剧表演形式。岱山布袋木偶戏属单档木偶戏,清道光年间由宁波传入,至今五代传承,已形成岱山特有的地方色彩。2009年,岱山市袋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文化广场,欣赏了岱山布袋木偶戏第五代传人王嘉定老师的精彩表演。在欣赏完精彩的表演之后,实践队的队员们一齐到后台一探究竟,王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布袋木偶戏的演出过程以及曲目的创作。队员们在参观木偶的同时也亲自体验了一把木偶戏的操作,学习了部分唱腔,还尝试着将木偶戏的历史底蕴和符合国情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木偶戏的改编创新出力,可谓收获颇丰。
精巧绳结:系出渔乡风情
渔绳结是渔民兄弟在长期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琢磨出来的,在2006年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作业方式的拓展而不断延伸与改良,一部悠久渔业作业史成就了一段丰富的渔绳结史。
王国定老先生是舟山市岱山县鱼绳结非遗传承人。16岁时,他第一次出海。20岁时,他成为掌握200多种鱼绳结的水手。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近四十年,他所经历的一切都造就了如今的王国定。他将自己万般的情感和思绪投注其中,更将渔文化融入到鱼绳结中。
实践队的队员们登门采访了非遗传承人王国定老师,王老师为队员们展示了各种绳结的系法,并讲述了许多历史上有关绳结的有趣故事,队员们在深入了解渔绳结的历史之后,也跟随着王国定老师学习了编织渔绳结,亲自感受了绳结的魅力。
鱼骨鳞片:构筑艺术珍品
鱼骨塑画,是海岛人将贝壳、鱼尾、鱼翅、鱼皮等“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以拼接、雕塑、涂色等手段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的民间艺术,是岱山县级非遗名录。
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非遗传承人潘秀菊老师的家中,潘老师传授了我们以骨入画,依型作画的诀窍。没有高级的材料工具,也能修旧起废,将鱼骨化为灵动的艺术品。
展翅欲飞的燕雀,扬帆起航的渔船,凌风屹立的宝塔……形态各异的动植物栩栩如生,灵动的姿态尽显老人精湛的手艺。这些艺术品寄托了老人对童年的追忆,蕴含着老人赤忱的热爱。在创作时,潘秀菊老人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有着滴水穿石的定力。唯有坚韧之心才能拨动生命的和弦,唯有创新之思才能装点岁月的风景。实践队的队员们不仅欣赏到了精妙绝伦的鱼骨塑画,更被潘老师的满腔热爱与韧劲所打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8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