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社会实践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非遗传统文化中,民间打击乐这一文化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并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们跟随调研结果一起去了解这一文化吧。
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山西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远古时期,文水境内有一“小鸭村”。村民为了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就采取敲锣打鼓的方式惊吓野兽,喜庆活动也常用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
福胜锣鼓最初由“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四部分组成。狗咬狗,像口技一样模拟人喊狗叫,声音惟妙惟肖;刹朝令,刹是古刹宝寺的刹,表示一种寺庙,音乐有朝拜寺庙的意思,表演起来庄重热烈;将军令,与古代的军事有关,一般是打仗得胜归来的欢迎曲目;步星斗,原为僧人踏着日月星辰方位边走边舞的形式,音乐优雅舒适,和风细雨扑面而来。
图片一
福胜锣鼓是宗教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碰撞迸出的灵感火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汲取了黄土风情的精髓,受到了祈雨民俗的熏陶,兼容了多种艺术的优点。它是当地历史变迁的见证,它是文水人民坚定信仰和美好希望的寄托。它对研究文水古代的宗教、文化、艺术、民俗、铸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文水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马西铙
马西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到汉唐时开始盛行,明清时基本定形。
马西铙,主要是在表演中以“铙、钗”这些乐器为主而得名,流传至今的“嘡咣咣”乐谱就是马西铙的雏形。“嘡”是打锣发出的声音,“咣”是拍“铙”发出的声音,一锣一铙有节奏拍打演奏,形成“嘡咣咣”这一表演形式。
图片二
马西铙主要用于民间社火、祭祀求雨、庙会庆典等活动。其演奏的基本内容可分三部曲:《天地人之和》、《吵鸡会》、《狗厮咬》。演奏时,可以模仿多种事物形态和声音,它有独特的乐队组合,队列队形变化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风格雄浑、粗犷、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追求。
民间打击乐艺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着。民间打击乐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0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