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的关键是源头分类,这个源头就是社区、居民家庭。把推行垃圾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的管理,对社区垃圾分类坚持属地负责、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实行政府主导推动、以居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市场机制运作、运用激励手段、依靠智慧科技技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减量化,推动循环经济和友好社区环境的发展。
为了解各地“垃圾分类”政策落实情况及居民意识,对此,特成立“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垃圾分类调研实践团”对湖北武汉、广东佛山、贵州铜仁、河南郑州、江苏太仓、贵州贵阳等地区进行调研宣传活动。
由于疫情的限制,来自不同地区的实践成员采用了线上云组队的形式展开实践活动。
7月26日是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实践成员刘伟同学在今天设计出了公告传单海报,同时,另一位成员冯丹妮同学在参考了小组集体成员的建议之后做出了线上及线下共两份调查问卷。紧接着,以个人为单位对线上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并积极与小组外的人员进行以“垃圾分类”为中心的话题探讨,截至当晚21:00共收到210份有效问卷,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该次受访者主要来自中小城市,且其中超七成的群众居住小区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行垃圾分类。
超过九成的问卷参与者都认为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有着很大的帮助,这说明群众对于实行垃圾分类的态度是积极的,愿意提供支持。但遗憾的是,这其中有一半以上人员并没有详细地接受过垃圾分类教育,呈现出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应该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但奈何不知具体方法。
对于现有的相关基础设施,相比传统垃圾桶,群众更喜欢新型分类垃圾桶。这对于当地相关部门来说,在推行政策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更多设置分类垃圾桶,提高居民直觉分类的积极性。
7月27日至7月31日,是线下开展活动的阶段。在此期间,每一日,各个成员都走上各自所在地的街头,穿梭于大街小巷,将提前打印好的传单与纸质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放,对愿意参与调研的路人进行短时间的采访,同时,在发传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当地垃圾分类政策的具体落实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
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情况。
当地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居民分类处理的主动性。
环保部门对垃圾站的垃圾处理方式。
通过长达5日的走访宣传,得出结论:除个别地区外,其余地区仍需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力度,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型分类垃圾桶在数量上更是需要增多,居民主动分类处理垃圾的意识相较以前更加的牢固了。
8月1日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按照活动规划,小组成员将这几日收集得到的线下问卷进行汇总分析,并一致认为在调研地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更是必要的,群众已经意识到了实行垃圾分类政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良好改善作用是巨大的,逐步愿意参与到该公益活动中,这种意识的产生,正是实践团创立的初心所在。
结语: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对于垃圾分类的进程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刻,实行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改善环境,更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实行垃圾分类,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家庭的文明水平。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人和家庭是实行垃圾分类的主体,它体现着人们对环境建设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体现着人们的文明素质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着人们的共同担当与共同参与。
垃圾分类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断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0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