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1.1社会事件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全国蔓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但对于习惯于线下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高校网络授课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出现了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运用网络授课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同时,由于疫情的防治要求,经过学校培训会建议及团队成员内部协商,本次调研选择在线上进行,可能存在信息传达的小范围传递损失,但我们通过基数扩大以及数据筛选等方式有效减小了该误差,增添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2 现代教育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从“机器工业文明” 时代跨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教育也即将从3.0时代迈进4.0时代。由于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智本”将代替“知本”,“学力”将重于“学历”,教育目标正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信息的主要载体及传播工具由书籍逐步让渡给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或移动智能终端。教学方式正从“纯线下”转向“纯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其组织形式也从单一的“他组织”(如传统学校)向“他组织”与“自组织”(如学习社群)相结合转变。
二、调研意义
2.1优化网络授课模式,保障网络教学质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范围内实行网络授课对教师、学生以及线上授课平台提供商都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线上线下授课效果对比,探讨线上授课所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优化网络授课模式,有利于为在突发事件下大规模网上授课保障网络教学质量。
2.2为“互联网+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新思路
网络授课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出具有普适性的网络授课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从各地各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适合本地本校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比例、线上教学的主题和设计、线下研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线上教学 ,以此促进“互联网+教育”向纵深发展。
2.3基于再组织化视角,研究各网络授课平台与高校的合作模式
高校教师网上授课和学生线上听课的体验除与师生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授课平台的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全面、稳定、高效地授课平台能提升师生的体验感。本项目基于再组织化视角,研究各网络平台如何从封闭、各自为政的模式,向开放、有机联系的网格化模式转变,以期能更高效地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为网络平台与高校合作提供参考建议。
三、调研方法
3.1问卷调研法
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收集大量数据,根据大数定律:“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所以,通过问卷采访的优点便在于,如果答卷数量足够多,则其代表性越接近学生实际普遍想法。且本次问卷的问题设计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多次讨论,参考疫情期间以及”慕课热“时期的几十余篇相关期刊文献,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则而设计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而且针对指标选项的设计采用五级分划,代表从重要到无关紧要的五个程度,可以从数据反映出指标的重要程度,以方便后续针对性的研究。
图 1 问卷部分题目
3.2多媒体采访
如果说问卷调研法是通过众多数据的集合反映学生、老师普遍的想法,那么采访便是与它特点互补的实践方式。通过寻找有代表性的师生,团队成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地细致采访,从而分析出不同的侧重、特殊而真实的想法、观点。相比于问卷调研那种较为书面化、缺乏交流互动、信息单向传递与接受的方法,采访更注重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及联想性。无论谁对哪位老师或同学进行采访,在通过聊天工具、电话等多媒体连接后,事先准备的问题只是一个大纲式的参考,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这也是获得额外信息的重要途径。
采访的人选较为重要,团队成员经过多次协商讨论,确定了二十五名待采访者,涵盖三个学院、四个年级的师生代表,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采访时间也要提前且确切的安排,由于变动范围较大,所以采访的时间也可能随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不同而变化,需要与采访对象提前约定时间,以期顺利完成采访。
四、问卷调研数据成果
本次共计回收问卷220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由于问卷题量中等,故全部数据不在此部分一一分析,只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而具体问卷在附件中给出。
4.1复习方式问题
图 2 关于突击复习的问题
在本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去互联网上找学习资源进行突击复习”选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这里可以反映出网络授课具备的最鲜明的优点:资源的丰富性。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在上面拥有着海量的资源可以被挖掘、使用,可能如果单纯的依靠自己以及老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无法满足我们的考试或者是知识需求,通过网络的便利弥补了这一缺点。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该选项意味着大多数人都会去网上找资源,每个人可能会找到不同的资料,那么这些资料对于满足自身需求的效用是不同的,如果能够借助老师独到的见解和充分的经验,或许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并增加复习的有效强度。
而“不会“的人数只占极小一部分,可能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突击的人占大多数;但也有原因是因为社会文化中的谦虚及中庸思想作用,使得同学不太乐于去过度展现自己的优秀,此处对该数据不作代表性分析。
4.2学习因素重要性
图 3 个别指标的重要程度
按 很重要=10、无所谓=2的递减原则对选项赋值,并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得:
对其进行升序排列可得:从该数据可以得出同学认为丰富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是要大于及时反馈性的,那么在接下来的具体针对性研究中,我们可以按照多个因素的权重分数排序,对较为重要的几项因素倾注大量精力,而对于最后排名低的因素选择性放弃。
4.3线上线下对比
图 4 指标的线上线下对比
以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讲,“稳定”和“变化”是一组带有相对性质的指标,为了获取稳定必须减小变化的程度,那么自然可以推测出具备其性质的事物也是相对的。但从数据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认为线下的稳定性更高,而对于多样性来讲,两者不相上下,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地得出:线下的学习稳定性更好,且多样性与线上教学相当。这便是线下教学的优势所在,在研究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时应注意保留该优势。而再观看资源丰富这一点,将近3/4的同学认为线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各项指标的线上线下对比分析出各自优势,为“融合教学模式”提供优势评价参考。
五、线上采访数据成果
本次团队成员通过QQ语音、电话、微信录音等方式对十名老师、十五位同学进行了采访,以下为个别师生代表的回答记录及分析。
5.1 学生代表任吉辉采访
图 5 任吉辉采访
任吉辉同学在采访中表示:“自己还是更倾向于线下的教学,毕竟比起面对着电脑屏幕,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展示想法,且人区别于机器的一大特点便在于感情的传递,虽然各种直播平台通过语言、人像等方式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该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人的交流还是面对面更有意思一点”
在谈及网络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任同学说到:“其实我觉着还好,学习通等平台也都还可以,前期的一些崩溃问题也尽快修复了。毕竟是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开展不易,对平台、学校、老师我们也尽可能的体谅。”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为了保障疫情期间教学正常进行的工作人士是非常体谅的。但如果疫情过去了呢?如果是因为社会特殊事件的原因增加了我们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那么以后的长期化混合式授课教学走向常态化的过程中,这种宽容会逐渐减小吗?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的混合式教育可能对于线上授课的要求会变得比如今严格一些,人们对惯有的线下教学适应程度已经很高,新生的方式更需要细细打磨。
5.2 教师代表李娜老师采访
在进行采访之前,她表达了想要先浏览采访提纲的想法,并获取了该信息。正式采访时,老师按照提纲的问题直接进行了回答,让本该提问的团队成员开始时有些无所适从。不过老师回答的十分详细且充分,也减轻了我们的提问负担。
图 6 李娜老师采访
由于李老师回答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方便展示团队将其回答整理成了word文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采访的结果=问卷调研形式的结果,如果是问卷调研可能会是大相径庭的回答。在这里通过文字加截图形式展示老师的部分回答(整理好之后发现老师的回答将近五千字,在这里不便完全文字分析)
图 7 李娜老师部分回答记录
在采访中,大部分甚至全部老师都是倾向于线下教学的,而网络授课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探讨原因,结合老师的回答,团队发现了两点重要因素:其一,备课工作及时间周期较长,无法保证课件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正如李老师所回答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网上讲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思政类的课程,字斟句酌,且课件上传到大型授课平台必须经过几次审核,一般情况下从自己制作课件、完成制作、审核、使用一套流程下来,基本上要花费一年以上。”对于某些科目的内容更新较快,造成知识时滞性。
其二,模仿现象较为严重。老师们也较为理解,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又不能面对面监督,难免造成信息交流、模仿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疫情期间的学习作业量会突然变大,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位同学模仿一次作业,可能会什么知识都没获得,但模仿十次、二十次总会有所印象、有所收获。而且加大练习量无论是对于认真学习者还是“模仿者”都是利大于弊的,但可能会增大认真者的负担,所以依旧有所顾虑,在量变堆砌与学生压力之间难以平衡。且考试限制较为严重,无论怎样严格的监控措施,总会有各种措施进行寻找漏洞,这也造成了学校及老师的不放心及不信任。
总体来说,李老师的采访中包含了很多关于现在实行大规模网络授课的问题及见解,这也是她支持线下授课的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控制或者解决,则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行网络授课,进而之可以研究融合式教学。
六、调研总结
团队收获和感悟:在时间过程中,由于要短时间内获得高数据丰富度,团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而在面对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处理任务的同时,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有些相互了解的基础,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第二,对团队协作的认识。但之后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明白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我们小组的成员每一位都尽心尽力,每一位都认真负责。大家一起商讨活动的计划,各抒己见,井井有条。在队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个人特长,顺利完成了实践任务。整个过程,让我充分认识了解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
最后,要对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受访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圆满完成,不仅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受访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的问题。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让问卷收集和采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整个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保持当前的良好态势,直至完全战胜新冠状疫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34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