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号是个天高气爽的晴日,我们在那天去老城十字街拜访了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氏百草梨膏糖的传承人董金斗。经过长途跋涉的路程,终于到了董师傅的店面,大家都很激动。联系时得知董师傅在关林的新家遇到了点装修问题,我们就把采访时间往后推了一会儿,顺便逛了一圈老城十字街。
洛阳城本就是座极具人文特色和历史气息的城市,这在老城十字街体现的尤为深刻。以洛阳水席,笔墨,宣纸,宫灯,纹饰,书画等经营为主的民俗店铺占据了这老街区的绝大部分,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地相交着。街道与街道间的红色宫灯更是为其锦上添花般的增加了些许的古朴韵味。董金斗师傅的店坐落于东大街上的307号,往东一望就是街区尽头那座红砖绿瓦的钟鼓楼。在两旁牡丹酥和铜字制作店铺的对比下,店铺的“董氏梨膏糖”黑木烫金牌匾并不是很起眼,若不是一旁用竹竿支撑起的红布帷幡,匆匆路过的人就很难瞥见这家隐藏在闹市中的非遗小店。
店铺的红布帷幡
董师傅的店铺
这家店并不像其他店铺那样,张扬地在街道上陈列推销自家商品。它门前放置了张一米长左右的小木桌,搁着茶托和几个瓷质茶杯,与桌脚同拴着的铁棍上挂着收款码挂牌,这大概是董师傅平日的休憩场所了。老旧的红木门半开半掩,门后锁着董师傅售卖梨膏糖的白色木箱,上面不知何年何月刷上的“梨膏糖”三个红漆大字已经有些斑驳不清。
董师傅卖梨膏糖的白木箱
下午五点左右,董师傅匆匆赶来,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入后院交流。从匾额下老旧沉积的木门走过,里面便又是另一番光景。原来店铺以原始的董氏老宅为主,兼住宅和手工作坊两用。穿过低矮狭长的走廊,拐个弯便是四方庭院围成的小小院落,一抬头透过枯葡萄藤便得以窥见天光。院子里零星散布着杂物,枯枝落叶,老旧部件,正厢房的门板已经拆落,被堆叠在门框旁,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承的岁月。
董师傅就站在正门那块有些蒙尘的“四世同堂”正匾下,向我们徐徐讲述老宅的历史和家族的发展。据董师傅介绍,董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做梨膏糖的历史,但并不是作为生计。每逢大型节日,自己家里会开棚放粥并向领粥的人免费发放梨膏糖,梨膏糖的制作技艺也逐渐在家族内传承下来。董师傅在96年下岗后,父亲开始带他制作梨膏糖,他以此养家糊口并继续传承。家里招牌虽小,但知名度很高,逢年过节的时候会有很多老辈人前来预定,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寻找这家小店。发展至今,董氏梨膏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氏老宅牌匾
董师傅熬制梨膏糖的器皿便是那口年代久远的砂锅,制作的原料有秋梨,良姜,川贝,杏仁,薄荷,胖大海,甘草,白果,柠檬,冰糖,蜂蜜等几十种传统中草药和原料,采用传统老中医配方,熬制时遵循古法依次放入药材。熬煮大约四十分钟后筛去药渣,将药汁与蜂蜜冰糖等原料混合再熬上两个钟头便形成浓稠的糖稀,在容器中放凉、切块,再用草纸单独包装便可售卖。成型的糖块绿如翡翠,黄如玛瑙,口感清爽冰凉。因其材料特有的药性,梨膏糖具有清咽利喉,润肺平喘,止咳化痰,提神醒脑,缓解咽炎气管炎等病症的功能。整个过程古法炮制,纯手工制作,虽步骤繁琐耗费精力,但董师傅说,这是一个急需耐心的过程,他的父亲曾经说过,如果心浮躁,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就会不到位,就掌握不好火候和温度,拿捏不准颜色和口感,所以必不敢节省一丝一毫的人力物力。与许多同类型同药效的产品相比,百草梨膏糖这种用古法手工制作的韵味是极具有优势的。
董师傅讲述梨膏糖
梨膏糖制作费时而薄利,董师傅的儿子也说过制作这个东西又累又无法养家。地方部门对这项非遗的保护和宣传作用甚微,董师傅不会操作新媒体用以宣传,也没有经销商和生产线。除了小辈在网上设的微店,便再没有其他宣传渠道,来购买的也多是老一辈的街坊四邻。就连董师傅自己也是居无定所,身如浮萍。老城区面临着拆迁和改造,他更不确定还能在这里呆多长时间。但董师傅始终认为,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一直在家族内传承下去,在自己已过半百的年纪,这个东西要是在自己的手里断了,自己就是家族的罪人。
结束采访出来时已是茫茫暮色,我们做了收尾的工作并与董金斗师傅合影留念。董师傅非常感谢我们的采访以及对这项非遗做的宣传和努力。他也向我们表达了未来的愿望:“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扶持,我们能用心去做好我们的产品。然后借助现在的一些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共同去宣传它,把它发扬光大那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一个共赢的局面。”
与董师傅合影留念
在现在这个数字化购物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商品通过一方屏幕大涨销量,实现翻盘,而董金斗师傅却却能安居在这寸土寸金的闹市一隅,几十年如一日,平凡而平淡地制作一块费时薄利的百草梨膏糖,真正做到了父亲所希冀的那样,平静且心诚。
掰下梨膏糖的一角细细品鉴,入口清凉而干脆,随即而来的便是蜂蜜的香甜,薄荷的酥麻,黄姜的辛辣以及百味中药交织而成的微苦。各种味觉相互平衡制约、互补呼应,达到最理想的饱和与平衡,让人食之难忘,百感交集。老人、老店、老宅子、有老故事,有老手艺。董师傅坚守的,不只是一块梨膏糖的制作技艺,一段厚重而繁华的家族历史,更是那份在苦难中保持平和,在平淡中汲取快乐的人生态度和非遗匠心。我想起董师傅最后跟我们说的话:“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是我们手艺人最大的荣耀。”
董氏百草梨膏糖
图片来源: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地区非遗调研队
文字作者;杨子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25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