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农民一般是穿手工制作的布鞋、手工缝制的衣服。那个时候,男青年找对象时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求女方要“会纳鞋底、会做衣服”。除了逢年过节、出席婚礼之类的重要场合,有新衣服都舍不得穿。在那个时期,单从穿着打扮上,你就可以很直观地分辨出,哪是城里人,哪是农村人。
到了九十年代初,农民的衣着打扮已经是发生了很大改变,由“追求穿暖”逐步向“追求穿好”方面转变。条件好一些的农村,青年人在讲究款式、追求时尚方面,丝毫也不亚于城里人。从这个时期开始,单从穿着打扮上,就看不出城乡差别来了。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体现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前,农村精神生活极度匮乏,截止1978年底,全县没有一台电视机,每个村平均一个多月左右才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小人书、连环画等,不仅孩子们看得爱不释手,大人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现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苍山县农村彩电拥有率已经达到95%,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乡镇驻地和一些较大的中心村有网吧,6%左右的农户家里有电脑。看电视、上互联网成为农民最重要的休闲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关心致富信息、技术信息外,他们越来越关心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内外大事。总得看,80后的青年农民普遍爱看书、爱学习。我在一位农民家里看到一本2006年的《农业知识》合订本,书都快翻烂了,还在那儿摆着。一位村支书这样对我说:这些年来国家在农业上花的钱确实不少,希望在农业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也给予适当的补贴,把书价降下来。
三是农村通讯设施方面的快速发展。如果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只是“量”的积累,那么,农村通讯设施的发展则是“质”的飞跃,是革命性的。
八十年代之前,不论城市农村,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靠书信,有急事的话,就打电报。我想,在坐的四十岁以上的人,可能都有过“字斟句酌”起草电报稿的经历。为此,电报稿还一度成为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特有的一种应用文体。
现在,随着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电报和信件已被电话所取代,截止2007年底,苍山县农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7%,手机的普及率达到近60%,不夸张地说,在农村,在18至50岁的这个群体中,手机就象七八十代的手电筒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家用小电器。
总之,从我对苍山县农村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普遍感到满意;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上升走势普遍充满信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66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