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垕土,共续钧瓷文脉
———钧瓷的现代制作工艺
为了更好的了解钧瓷文化,传承钧瓷文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河南省神垕镇“河小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研学交流项目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于2020年1月21日至1月24日进行线上实践。
钧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北宋灭亡后,钧窑停烧。流散的匠人将此技艺传至各地。金元时期,不少地方曾仿制过钧瓷,但无法和宋代官窑制品相比。明、清两代,钧瓷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2008年6月7日,钧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93。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钧瓷的烧制技术也随之进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代钧瓷的制作工艺流程。现代的制瓷工艺大致分为加工、造型、制模、成形、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大工序。下面我将此分为三步进行解释:
第一步就是原料,尽心挑选的长虹石和长白石等石料从山上运输到工厂,这些原料大多都有专业的公司进货,其开采地也都位于附近的山上。被运来的石料由工人填装进专用的搅拌机打制成釉料和瓷料并分别输送到不同的厂房,倒进相应的缸中。第一步制浆就此完成。
第二步是打磨成型,工人们将打制好的石浆倒进相应的模具中放在炕上等待石浆凝固,待成型之后打开模具,一个瓷器大致的粗毛坯已然出现,成型的粗毛坯外表粗糙,手感差,还有许多不规整的地方,这就需要工匠们亲手用工具和海绵进行打磨修缮,经过工匠们灵巧打磨的瓷器已经外表光滑,有了几分神韵,但距离成为精美的瓷器还差至关重要的一步——上釉入窑。
第三步,打磨好的瓷器会先经历一次入窑烧制,称为“素烧”,素烧之后的瓷器瓷胎紧实,更加光滑润朗,也便于上釉。之后将瓷推至几个盛有不同釉色的大缸前,由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捏住瓷器的底部,将瓷器倒置浸泡在釉缸之中,使瓷器充分上釉,上好釉的瓷器被放置在炕上静置,待釉色固定之后方可入窑进行二次烧制。在入窑烧制之前,老烧窑人仍旧会遵循着传统——祭拜窑神,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与寄托在香火燃尽之后,工人们将窑车推入窑中点火烧窑。
入窑前的瓷器基本都是厚重的乳白色,但人人皆知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丽,在上千度高温的瓷窑之中釉料发生着强烈的化学反应,釉色千变万化,上演着釉与火的神奇乐章。经过几个小时的窑变,开窑之后便是万彩缤纷,同是一个,模具一种釉色经过窑变之后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窑之中,未见一同。
经过入窑烧制过的瓷器不仅五光十色,色彩艳丽,其瓷器本身也变得瓷胎紧实,叩之有声,光滑细腻,精美绝伦。但出窑后的瓷器仍需经过严格的挑选和区分,将不同品质的瓷器分门别类,最后进入不同的市场供人们挑选购买。
把微量元素加入釉内,通过高温产生窑变的技术是神垕钧瓷艺人的一项成就,十窑九九不成,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但待开窑高山云雾、孔雀开屏、飞龙戏海、月白风清,或如梅花点点、银星闪烁、彩蝶飞舞、夕阳红霞……各种色彩令人炫目我想这更是一代又一代烧窑人坚持传承的浪漫所在。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均属于原作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71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