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盂县梁家寨,有关彭真渠的故事深入人心,被广为传颂。如果你知道了这样一座水渠建立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于技术落后、资源贫乏的特殊环境中,便更会慨叹这是一个奇迹。这条渠至今已有75年了。3月29日,该村生于1939年、正在看渠浇地的老梁,向笔者娓娓道来了该渠流经数村、绵延数十载的沧桑巨变。“彭真渠”的前身是前清嘉庆年间由蔡家坪、鳌头、独自口三村会商修建的宽不过2尺、长不过2.5公里的“三义渠”。
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晋察冀边区第一行政区专署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会上,盂县五区区长郑华璧建议对“三义渠”进行重新勘测规划,为蔡家坪、鳌头、独自口、椿树底、梁家寨、沙湖滩等六村5000多农民解决2500余亩耕地的灌溉问题。随后“三义渠”扩建的报告上报中共晋察冀华北分局书记彭真。1941年2月17日,彭真在到延安汇报工作时路经距离独自口不远的下社河东村。在该村停留期间,他在接见当时盂县县委书记齐源时,特意问及“三义渠”扩建工程,当他了解到修渠因财力不足停滞,果断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从边区并不丰盈的税粮收入中,拨出部分用于修渠人工经费。
当时的盂县县委书记齐源、五区区长郑华璧等迅速发动蔡家坪、鳌头、独自口、椿树底、梁家寨、沙湖滩等六村民众迅即选出修渠水利委员会,请来技术人员,组织起一支由200多名精壮劳力组成的开渠队伍,不分春夏秋冬战斗在修渠工程一线。该渠源头从蔡家坪村滹沱河取水开始到沙湖滩村火神堂沟口全线开工,准备扩出一条长渠,彻底改变当地石多土少、水低田高、一遇天旱、禾苗枯萎的面貌。1941年以后长达数年的日军大规模扫荡,让梁家寨人民兴渠治水的美好愿望暂时冻结。直到1944年秋天八路军将这一地区的日寇驱逐,被搁置了3年的工程才再次上马。六村民众投工8万个,奋战300天,起动土石600多万立方米,终于在1945年3月24日建成一座全长12.5公里、堰高1.5米、底宽2米的山间盘山大渠。
在修渠过程中,彭真无论走到哪里,都挂建,到1963年,渠尾已经延至寺平安村,全渠长30公里,水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平均亩产穷乡僻壤间,其粮食产量居然可以“上纲要”(亩产粮食200公斤)“过黄河”(亩产粮食300公斤)、“跨长江”(亩产粮食400公斤),不能不说是一个技术创新、农民智慧的结晶。彭真渠分别于上社镇上社村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位于县城北约28公里的龙华河中上游。南北长约3.1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
彭真渠分别于1987年和2006年被确定为盂县和阳泉市重点文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7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